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2 日本的"和制汉语"与梁启超的"新学语" | 第18-22页 |
·"和制汉语" | 第18-20页 |
·梁启超的"新学语" | 第20-22页 |
·"新学语"的由来 | 第20-21页 |
·同时代学者对"新学语"的态度 | 第21-22页 |
3 梁启超的"新学语"、含义及使用状况 | 第22-77页 |
·旧词换新义 | 第22-49页 |
·表现 | 第23-28页 |
·新文学 | 第28-30页 |
·浪漫 | 第30-33页 |
·特色 | 第33-35页 |
·文学史 | 第35-37页 |
·环境 | 第37-40页 |
·文化 | 第40-41页 |
·主观 | 第41-43页 |
·经济 | 第43-44页 |
·熏 | 第44-45页 |
·浸 | 第45-46页 |
·刺 | 第46-48页 |
·提 | 第48-49页 |
·新词新义 | 第49-77页 |
·影响深远的"新学语" | 第49-71页 |
·理想派小说 | 第50-51页 |
·写实派小说 | 第51-53页 |
·浪漫忒派 | 第53-55页 |
·自然派 | 第55-56页 |
·想象力 | 第56-57页 |
·白话诗 | 第57页 |
·人生观 | 第57-58页 |
·文学革命(文界革命) | 第58-59页 |
·象征派 | 第59-60页 |
·象征 | 第60-61页 |
·神话 | 第61-62页 |
·美感 | 第62-63页 |
·进化 | 第63-64页 |
·思潮 | 第64页 |
·客观 | 第64-66页 |
·新小说 | 第66-67页 |
·现实小说 | 第67页 |
·诗界革命 | 第67-68页 |
·政治小说 | 第68-69页 |
·历史小说 | 第69-70页 |
·文学性 | 第70页 |
·小说界革命 | 第70-71页 |
·影响较小的"新学语" | 第71-74页 |
·写实诗 | 第71-72页 |
·国民性 | 第72页 |
·讽刺文学 | 第72-73页 |
·纯文学 | 第73页 |
·新意境 | 第73-74页 |
·小说文学 | 第74页 |
·未被现代学者使用过的"新学语" | 第74-77页 |
·自然美 | 第75页 |
·谈话体 | 第75页 |
·纯白话体 | 第75页 |
·纯白话诗 | 第75页 |
·白话体 | 第75-76页 |
·潜在意识 | 第76页 |
·时代心理 | 第76页 |
·作者个性 | 第76页 |
·半写实派 | 第76页 |
·女性文学(妇女文学) | 第76页 |
·浪漫性 | 第76页 |
·纯浪漫 | 第76页 |
·神话文学 | 第76页 |
·求真美 | 第76-77页 |
·超现实 | 第77页 |
·半小说体 | 第77页 |
4 "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 | 第77-89页 |
·中国古代文论逐渐走入西化道路 | 第77-83页 |
·进化 | 第78-79页 |
·自然派 | 第79-80页 |
·表现 | 第80-82页 |
·环境 | 第82页 |
·主观客观 | 第82-83页 |
·梁启超"新学语"的输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文体格局、表现模式、语言模式和接受群体 | 第83-87页 |
·梁启超"新学语"的输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文体格局及表现模式 | 第83-86页 |
·新小说与政治小说 | 第84-85页 |
·历史小说 | 第85-86页 |
·梁启超"新学语"的输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语言模式 | 第86-87页 |
·掀起了一系列文学运动,更新传统文学创作论与接受群体 | 第87-88页 |
·衍生出新学科,细化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 | 第88-89页 |
5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