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留日派作家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以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为例
鲁南文化与当代枣庄作家群
慕容雪村论
王国维“自然”说研究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意识
《国语》与韦注语言对比研究
晋宋陈郡阳夏袁氏诗文研究
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丁玲“左转”再思考
两晋太原孙氏诗文研究
刘宋皇室文学活动研究
张华文学研究
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
唐代庾信接受研究
论郭沫若十七年文艺批评的特质
奔突于文艺和政治之间——1948年香港时期的郭沫若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
家书的审美之维
中国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的当代重塑
《庄子》中的理想人格探究
《史记》人物美德研究
颠覆与重构:论胡适的新文学史观
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
论王国维的诗学观
救赎的焦虑——传播学视角下的“底层文学”研究
张爱玲译作中的女性主义色彩研究
从《法苑珠林》佛教传道故事看佛教对“地方”的建构
嵇康论辩文研究
一部残稿有“遗”恨--论吕留良的遗民情怀与其诗歌创作
《世说新语》所见汉末魏晋名士及其心态研究
元结诗文及其思想研究
转折时期的文学评奖与“经典”建构--对一九七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考察
《天涯》十年对大文学传统的复兴想象--以“作家立场”为例
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研究
焦竑的编纂活动考略
吴宓与新文学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对沪江大学校刊《天籁》(1912-1936)的一种考察
从新文学广告管窥上海文坛(1932-1935)--以《文学》、《现代》、《矛盾月刊》为中心的考察
《万象》作者群研究
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
论德国学者莫宜佳中国古代中短篇叙事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本体的发展研究
不应被遗忘的上海地下党文艺者——林淡秋研究
文学研究会(1921-1932)的翻译活动
洪炳文文学研究
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
消费语境下的游戏式写作--“起点中文”的媒体策略
文白转变的五个层面
感物说与魏晋六朝文论研究
浅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兵家语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渊源与流传考论
上一页
[212]
[213]
[214]
[215]
[2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