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苏轼创作中的谐谑色彩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前言第8-12页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第8-9页
 二、研究现状分析第9-10页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10-12页
第一章 苏轼创作谐谑色彩的特点及层次划分第12-24页
 一、苏轼创作谐谑色彩界定第12-13页
 二、苏轼创作中谐谑色彩的特点第13-18页
  (一) 内容上的用典第13-15页
  (二) 形式上的多样第15-16页
  (三) 风格上的雅谑第16-18页
 三、苏轼创作谐谑色彩的层次分析第18-24页
  (一) 幽默性谐谑第18-19页
  (二) 讽刺性谐谑第19-21页
  (三) 隐嘲性谐谑第21-24页
第二章 苏轼创作中谐谑色彩的归因第24-34页
 一、从社会历史方面探究第24-27页
  (一) 北宋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第24-25页
  (二) 中国古代谐谑文学的影响第25-26页
  (三) 前代文人的影响第26-27页
 二、从性格与人生经历方面探究第27-30页
  (一) 苏轼诙谐幽默的性格的影响第27-28页
  (二) 苏轼一生经历的影响第28-30页
 三、从苏轼哲学思想方面探究第30-34页
  (一) 庄子思想的影响第30-31页
  (二) 佛禅思想的影响第31-34页
第三章 苏轼文艺思想与其创作中谐谑色彩的关系第34-40页
 一、文艺创作论与谐谑色彩第34-37页
  (一) “好诗冲口”的自由表现论第34-35页
  (二) “留意于物,往往成趣”的创作源泉论第35-36页
  (三) “我亦儿嬉作小诗”的创作心理第36-37页
 二、文艺风格论与谐谑色彩第37-40页
  (一) “诗以奇趣为宗”的艺术追求第37-38页
  (二) “天工与清新”的审美追求第38-40页
第四章 苏轼创作中谐谑色彩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第40-43页
 一、苏轼创作谐谑色彩的意义第40页
 二、苏轼创作中谐谑色彩对后世的影响第40-43页
  (一) 对南宋杨万里、辛弃疾的影响第40-42页
  (二) 对明代李贽、公安三袁的影响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浒传》与宋元市民娱乐文化
下一篇:清丽 感伤 空灵—韦庄诗词的独特韵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