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刘熙载生平及思想 | 第11-13页 |
二、刘熙载诗学思想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天地之心”与“民之性情”:刘熙载诗歌本质论 | 第18-29页 |
第一节 艺者,道之形也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因志而有诗,贵于言志 | 第21-24页 |
第三节 诗者,民之性情也 | 第24-29页 |
第二章 惟与时为消息:刘熙载的诗歌发展史观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变之正”:刘熙载对传统诗学“正变观”的继承 | 第30-34页 |
第二节 “变而真”:刘熙载对传统诗学“正变观”的突破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出言平时,见地颇高:刘熙载的诗学批评方法 | 第37-50页 |
第一节 博综贯洽,探源析本:刘熙载对诗学内涵的批评 | 第37-44页 |
一、文章名类,各举一端:对诗体及诗史的把握 | 第38-41页 |
二、结撰至思,原始要终:诗学发展的总括 | 第41-42页 |
三、实事求是,见仁见智:审美体验的“有我” | 第42-44页 |
第二节 系统观物,对待整合:刘熙载的诗学批评方法 | 第44-50页 |
一、空诸所有,包诸所有:《诗概》诗学批评方法的系统性 | 第45-47页 |
二、推倒扶起,无施不可:《诗概》诗学批评方法的开拓性 | 第47-49页 |
三、相济有功,以观其合:《诗概》诗学批评方法的创造性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伦理与诗性:刘熙载诗学理论的价值和影响 | 第50-64页 |
第一节 “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对文行统一思想的沿革 | 第51-55页 |
一、从“诗品出于人品”到“真千古论诗之极则” | 第52-54页 |
二、从“非才有馀,乃品不足”到“周旨荡而史意贪”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道德与审美的结合:刘熙载诗学批评方式的典范价值 | 第55-61页 |
一、重要诗人批评选择的道德典范性 | 第56-58页 |
二、重要诗人批评选择的审美典范性 | 第58-61页 |
第三节 朴至深远,得未曾有:刘熙载诗学理论的影响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