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文学思潮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 第11-18页 |
一、解放区的形成 | 第11-12页 |
二、农民阶层成为"抗战"主体 | 第12-13页 |
三、本土型作家群的形成 | 第13-14页 |
四、城市知识分子写作在解放区的转变 | 第14-15页 |
五、新添加的政治规定的作用 | 第15-16页 |
六、革命文艺审美的影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解放区文学新思潮的具体体现 | 第18-33页 |
一、说不尽的英雄事迹,辈出的"新人’ | 第18-23页 |
二、"乐观化"的倾向 | 第23-26页 |
三、古典民间审美倾向的浴火重生 | 第26-28页 |
四、"农民型"价值观的浸染 | 第28-33页 |
1. 作品对生活的贴近性 | 第28页 |
2. 作品对农业文明的依恋性 | 第28-29页 |
3. 作品对传统理想的追求 | 第29页 |
4. 作品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归依 | 第29-30页 |
5. 知识分子作家创作重心的新变化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讲话"对解放区文学的重要影响 | 第33-37页 |
一、对民间文化审美的利用增强 | 第33页 |
二、文学作品的政治敏感度增加 | 第33-34页 |
三、乡土前景的展现 | 第34页 |
四、新农民形象的树立 | 第34-35页 |
五、总评"讲话"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历史地位 | 第37-46页 |
一、解放区文学新思潮的价值 | 第37-42页 |
1. 对"左翼"时期文学的适度发展 | 第37-38页 |
2. 对"十七年"文学的深刻影响 | 第38页 |
3. 解放区文学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 第38-42页 |
·两个源远流长的文学群体 | 第38-40页 |
·仍有独特价值的审美体悟 | 第40-42页 |
二、解放区文学思潮在艺术上的缺失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