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的影响(1898-1937)
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
元好问研究三题
白蛇传故事探微
一曲庄严的生命之歌--论毕淑敏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苏青创作的市民情结
体用循环--原典中军旅文学的辩证存在
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
行走在网络间的文字--网络文学解析
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得影响(1898-1937)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1900-1919年科幻翻译对中国的影响
自由、人性的寻美之旅--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与价值
战时国民党文艺政策的晴雨表--《文艺先锋》研究
罗隐的理想与诗文创作
冰心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诸子叙事研究--以《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中心
士人自觉意识的开端--西汉末年到东汉后期抒情言志赋之研究
从启蒙向革命转变的墨学背景--新文学资源论
独特地域中的生存图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城市写作略论
生存意志与胡风文论和思想--抗战时期的胡风研究
王余杞考论
《文学杂志》与后期京派文学
论“改革文学”的发展及演变
论“屈原话题”与前汉士人的“不遇情结”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性
苏轼尺牍研究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
东晋南朝江东土著世族文化研究
重庆抗战文学中传播外国文化的主要报刊
超越的意义--论韩东的跨文体写作
“韧”的艺术--周恩来大后方抗战文艺思想与实践的初步研究
《国语》《左传》所叙晋史比较研究
既是地域的,更是全国的--论抗战时期重庆《新蜀报》文艺副刊《蜀道》的两面性
女性与都市构筑的另类景观--90年代女性文学解读
抗战后期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与潮”--陪都重庆文学期刊《时与潮文艺》研究
中国文艺生产对作家价值取向的影响
胡应麟文艺思想研究
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媒体汉语写作研究
“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
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翚为中心
“何其芳现象”新探
唐前“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
对欧阳子作品的解读
刘禹锡情感世界探究
从左传、国语看春秋卜筮之道与易学的关系
论铁凝作品的语言艺术
论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
金圣叹修辞化评点探讨--以金评《水浒传》、《西厢记》为考察对象
《越绝书》研究
周易文言传研究
上一页
[118]
[119]
[120]
[121]
[12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