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虚实范畴的渊源回溯及发展历程 | 第11-27页 |
第一节道家哲学中的“有无”观 | 第12-16页 |
第二节 汉代:《淮南子》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 第16页 |
第三节 魏晋六朝:玄学与虚实 | 第16-20页 |
一 魏晋玄学“有无”之辩 | 第17页 |
二 创作实践:“永明”诗风与虚实 | 第17-19页 |
三 理论总结:“文”的自觉引发批评家对虚实观的探讨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唐宋:佛教思想与虚实 | 第20-27页 |
一 理论探讨与总结 | 第20-23页 |
(一) “境”的提出与开拓 | 第20-22页 |
(二) “空寂”与“空灵” | 第22-23页 |
二 创作实践 | 第23-27页 |
(一) 对虚实的总结源自创作实践 | 第23-24页 |
(二) 创作透视:王维的“空灵”诗风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虚实范畴的运用及涵义辨析 | 第27-40页 |
第一节 世界层面中的虚实论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作家层面中的虚实论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文本层面中的虚实论 | 第31-37页 |
第四节 读者层面中的虚实论 | 第37-40页 |
第三章 虚实范畴的审美特质及心理学依据 | 第40-49页 |
第一节 虚实之美 | 第40-46页 |
一 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 第40-41页 |
二 咀嚼回味的想象美 | 第41-42页 |
三 以少总多的简洁美 | 第42页 |
四 打破时空曲折回旋 | 第42-43页 |
五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 第43-45页 |
六 虚中藏实的情理美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虚实范畴的心理学基础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