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前汉士人“屈原话题”的整体关照 | 第8-12页 |
·引言 | 第8-9页 |
·前汉士人个人遭际与时代环境之变化 | 第9-10页 |
·前汉士人拟《骚》吊屈的“不遇”主题之凸显 | 第10-12页 |
2 贾谊的穷达命运与前汉“屈原话题”的肇端 | 第12-20页 |
·时代“先醒”者的悲剧命运 | 第12-13页 |
·《吊屈原赋》:贾谊对屈原的精神依违 | 第13-16页 |
·《鵩鸟赋》:贾谊的精神创伤在老庄语境中的疗救 | 第16-20页 |
3 “大一统”专制政治下的“屈原话题”(上)——士人个体生命价值追求的困境与文学书写的讽谏化 | 第20-25页 |
·“大一统”专制政治的确立与汉帝国文化品貌的初步呈现 | 第20-21页 |
·武帝朝士人个体生命价值追求的困境 | 第21-22页 |
·“屈原话题”与文学书写的讽谏化 | 第22-25页 |
4 “大一统”专制政治下的“屈原话题”(中)——董仲舒与司马迁“士不遇”赋的范型意义 | 第25-36页 |
·董仲舒的“正身俟时”之叹与司马迁“生之不辰”之悲 | 第25-29页 |
·“士不遇”焦虑的自我消解及其范型意义之一:董仲舒 | 第29-31页 |
·“士不遇”焦虑的自我消解及其范型意义之二:司马迁 | 第31-33页 |
·“屈原话题”与盛世“不遇”的解惑努力 | 第33-36页 |
5 “大一统”专制政治下的“屈原话题”(下)——屈原形象与士人盛世“不遇”的契合 | 第36-42页 |
·《七谏》:“屈原”形象在历史与当下的交融呈现 | 第36-39页 |
·《答客难》:盛世“不遇”的合法诠释 | 第39-42页 |
6 讽谏书写和进取精神在“屈原话题”中的变奏与交响 | 第42-48页 |
·前人对《九怀》评价之检讨与反思 | 第42-43页 |
·读写循环中的“怀伤”格套 | 第43-45页 |
·进取心态对讽谏化文学书写的反动 | 第45-48页 |
7 结语:屈原话题与书写“士不遇”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前汉涉及“屈原话题”的篇目一览 | 第54-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