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春秋穀梁传》研究
《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文学初探
梁实秋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艺术哲学
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承继与坚守--论“五四”理性个人主义文学的精神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小说月报》(1921—1930)戏剧翻译和创作研究
论戴厚英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
冰心文学与传统文化--“爱的哲学”根源的探讨
身份转变的背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对农民城市化进程的书写
郁达夫的日本观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研究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沈从文创作研究
傅毅班固比较研究
汉魏六朝诔文文本演变研究
邵雍文学思想研究
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下的中国20年代新感觉文学
《论语》阐释视域内的“寓意解经法”--中国古代“经学”阐释与西方《圣经》阐释的试探对话
张耒与苏轼交谊及其文艺思想初探
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
沈宜修的“德才色”与叶绍袁的女性“三不朽”--晚明新型才女及才女观个案研究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从“气”到“文气”的演变
论传统道德伦理影响下的伍子胥故事
袁枚两性关系观与女性观研究
瞿秋白的文艺探索与苏俄左翼思潮的关系
清代《钱注杜诗》暗中流传与突破禁毁考述
“虞初”系列选集研究
《左传》中的孔子言语研究
左翼话语的兴起--以“革命文学”论战为中心
大同新梦--清末民初文学乌托邦研究
兰陵萧氏入北文人研究
曹植文学思想略论
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场域占位斗争考察(1896-1949)
陶望龄的人生哲学与诗文创作
李渔《闲情偶寄》生活美学思想初探
茅元仪研究
刘熙载研究
郑元祐研究
历史梦魇与道路选择--试论历史观对周氏兄弟的影响
《白虎通》的伦理体系及其现代意义--以家与国为中心
抗战前天津《益世报》文艺副刊研究(1915~1937)
明清《国语》评点研究
1918年:文学革命的文本逻辑与现代文学发生的多重阐释--以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为中心
胡适文学思想论析
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
“知识分子写作”论--90年代语境中的先锋诗学建构
新时期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
詹锳《文心雕龙》研究述评
李长之文学批评研究
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1930年代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
从生死观看池莉与方方不同的艺术个性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