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寻找精神家园--欧阳修“颍州情结”探论
万象之都的魔幻游戏--朱天文、朱天心创作之“互文性”研究
柳宗元书启文研究
庄子创作心理探微
汉魏六朝俳谐文学概说
北朝女性墓志研究
曾巩诗文创作的文化观照
汉乐府民俗文化探微
丁玲的身份自救与行为背反:知识分子的人格拷问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想象的家园--吴宓与英国文学
文革话语的批评分析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刘向《列女传》
擦肩而过—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郑方坤研究
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唐寅人格探析
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东北地域文化影像
从《杂志》看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
1920年代上海之市民文化镜像--以《半月》和《紫罗兰》为中心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论21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狼”形象
北宋扬州文学研究
茅盾文学奖研究
“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
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为个案
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身体权力--兼论中国女性文学的身体书写问题
社会转型期文学消费性倾向透视
从“轻舞飞扬”到“神仙妹妹”--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第一个十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汉武帝宫廷文学初探
五四新文学的晚清思想渊源
作为基本美学范畴的“幽默”--以林语堂的“幽默”文艺观为中心的考察
梁实秋与中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
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试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1927年到1937年中国翻译文论研究
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轨迹研究
汉魏诗学的嬗变—东汉晚叶诗学研究
在方向转换的途中—创造社转向初探
左思精神风貌透视
《世说新语》儒学思想辨析
《晏子春秋》与齐文化研究
朱熹和刘宝楠《论语》解释之比较
浮云世事改 孤月此心明--苏轼晚期心态论
程晋芳研究
胡缵宗年谱
殖民化语境下“五四”文学话语的偏至及当下反思
知青作家的城市视角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