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抗旱特性分析
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评价与应用
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性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品种、密度及水肥用量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亏缺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下夏玉米生长特征及耗水规律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基于“3414”试验设计的夏玉米—冬小麦水肥效应研究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玉米的淀粉合成基因表达、淀粉结构与膨化特征分析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台塬区春玉米水氮利用的影响
DA-6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糖信号调控玉米籽粒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性玉米品种萌发、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猪粪肥种植玉米农田消纳参数及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
黄土旱塬麦玉轮作田长期保护性轮耕与施肥的培肥增产效应试验与模拟
覆膜、施氮和密度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
脲酶抑制剂减少氮肥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效应研究
黄土塬区旱作春玉米蒸腾与农田蒸散过程及其对地膜覆盖的响应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玉米根系生长、光合特性、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
半干旱区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冬小麦水温效应—夏玉米氮硫交互效应及其优化调控
不同坡度和施肥种类对玉米生产水足迹的影响研究
不同耕作方式对民勤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酶活性的影响
低温胁迫和干旱胁迫下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生长的调控作用
覆盖材料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利用GWAS解析玉米(Zea mays L.)气生根发生时间和抗穿刺强度的遗传基础
玉米-大刍草渐渗系群体(Mo17/X26)苗期抗旱性指标的QTL定位及抗旱性基因的筛选
沈农B1×PH4CV玉米双亲群体家系苞叶性状及其与籽粒含水量和产量的表型分析
“沈农B1×PH4CV”RIL群体及测交种穗部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旱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剖面分布及净排放对作物、氮肥和覆膜的响应
玉米Sep15-like调控内质网应激响应逆境胁迫的研究
寒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清作种植比较研究
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对干旱的响应及气孔导度模拟研究
陇中半干旱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T/ET响应的研究
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吉抗309的环境安全评价和营养成分分析
不同土壤条件对Bt蛋白降解的影响
草甘膦抗性和磷高效吸收复合基因转化玉米的研究
东北春玉米积温稳定性影响因素与积温模型的改进
夏玉米不同叶位叶片含水量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行距配置对黄淮南部夏玉米群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铜胁迫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基于三个RIL群体的玉米穗柄长QTL定位分析
不同生态地区玉米光合特性及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比较研究
玉米气生根后生木质部导管数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收获期苞叶松紧度的GWAS分析及与果穗含水量的关系
利用GWAS解析玉米气生根直径与角度的遗传基础
控释尿素配施植物诱抗剂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玉米苗期耐冷QTL初步定位与分析
玉米B73和东甜4灌浆期蔗糖积累和转运的比较研究
利用GWAS剖析玉米叶片叶绿素衰减速率的遗传基础
糯玉米抗烟嘧磺隆生理机制研究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