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陇中半干旱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T/ET响应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第10页
        1.1.2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第10-11页
        1.1.3 农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第11页
        1.1.4 蒸散发组分的研究第11-12页
    1.2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算法与内涵第12-13页
        1.2.2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测定方法第13-14页
        1.2.3 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4-15页
        1.2.4 区域差异对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5页
    1.3 T/ET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问题与展望第16-17页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7-19页
        1.5.1 研究目的第17页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第17-19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第19-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9-22页
        2.1.1 自然地理概况第19页
        2.1.2 地形地貌第19页
        2.1.3 气象、水资源和灾害第19-21页
        2.1.4 耕作方式第21-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5页
        2.2.1 涡度相关观测方法第22页
        2.2.2 树干液流观测方法和实测气孔导度的获取第22-23页
        2.2.3 气象资料的获取第23-24页
        2.2.4 叶面积指数的获取第24-25页
    2.3 数据处理与计算第25-28页
        2.3.1 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的插补第25-26页
        2.3.2 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不同定义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第26页
        2.3.3 液流速率、植株蒸腾的计算方法第26-27页
        2.3.4 气孔导度的计算方法第27页
        2.3.5 玉米植株生长期的划分第27页
        2.3.6 统计分析方法第27-28页
第三章 生长季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及与环境因子的响应机理..第28-41页
    3.1 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及碳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第28-34页
        3.1.1 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第28-30页
        3.1.2 碳、水通量的季节变化第30-34页
    3.2 碳水通量在不同生育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第34-39页
        3.2.1 碳通量在不同生育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PAR、土壤温度Ts_10)第34-35页
        3.2.2 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生育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第35-39页
    3.3 不同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第39-41页
第四章 日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第41-46页
    4.1 日尺度因子变化规律第41-42页
    4.2 日尺度不同时段主控因子分析第42-46页
第五章 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差异与地膜覆盖的响应研究第46-49页
    5.1 降水差异第46-47页
    5.2 地膜覆盖第47-49页
第六章 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对蒸散发组成(T/ET)的研究第49-58页
    6.1 潜在水分利用效率日尺度分析第49-50页
    6.2 蒸散发组分T/ET研究第50-58页
        6.2.1 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对T/ET推算第50-55页
        6.2.2 不同T/ET计算方法的比较第55-5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1页
    7.1 结论和创新点第58-60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6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菘蓝质量标准研究
下一篇:我国北方羊种布鲁氏菌流行株的遗传多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