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6页 |
1.1 沟垄集雨种植技术 | 第19-24页 |
1.1.1 沟垄集雨种植的概念和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1.1.2 沟垄集雨种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20-21页 |
1.1.3 沟垄集雨种植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21-23页 |
1.1.4 沟垄集雨种植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 玉米种植密度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2.1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4-25页 |
1.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1.2.3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26-28页 |
1.3 玉米灌溉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3.1 节水灌溉的概念及重要性 | 第28-29页 |
1.3.2 灌水对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9-30页 |
1.3.3 灌水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1.3.4 灌水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3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6-42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36页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36-38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8-41页 |
2.3.1 土壤水分及耗水特性 | 第38页 |
2.3.2 玉米植株性状及倒伏率 | 第38-39页 |
2.3.3 玉米根系特征 | 第39页 |
2.3.4 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 | 第39页 |
2.3.5 叶片光合特征 | 第39-40页 |
2.3.6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40页 |
2.3.7 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穗部性状 | 第40页 |
2.3.8 光能截获和光能利用效率 | 第40-41页 |
2.3.9 水分利用效率 | 第41页 |
2.3.10 经济效益 | 第41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农田土壤水分及耗水特征的影响 | 第42-52页 |
3.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42-45页 |
3.1.1 土壤含水量 | 第42-43页 |
3.1.2 土壤贮水量 | 第43-45页 |
3.2 农田耗水特征 | 第45-52页 |
3.2.1 阶段耗水量 | 第45-47页 |
3.2.2 全生育期耗水量 | 第47-48页 |
3.2.3 耗水强度 | 第48-52页 |
第四章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 第52-71页 |
4.1 植株性状 | 第52-59页 |
4.1.1 株高 | 第52-53页 |
4.1.2 茎粗 | 第53-54页 |
4.1.3 穗位高 | 第54页 |
4.1.4 穗高系数 | 第54-56页 |
4.1.5 重心高度 | 第56页 |
4.1.6 单株叶面积 | 第56-57页 |
4.1.7 地上干物质 | 第57-59页 |
4.2 根系特征 | 第59-66页 |
4.2.1 根长密度 | 第59-61页 |
4.2.2 根表面积密度 | 第61-64页 |
4.2.3 根干重 | 第64-65页 |
4.2.4 根冠比 | 第65-66页 |
4.3 倒伏率 | 第66-71页 |
4.3.1 茎倒伏率 | 第66-68页 |
4.3.2 根倒伏率 | 第68-69页 |
4.3.3 总倒伏率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71-98页 |
5.1 玉米叶片特征 | 第71-73页 |
5.1.1 相对叶绿素含量 | 第71-72页 |
5.1.2 叶片相对含水量 | 第72-73页 |
5.2 玉米叶片光合指标 | 第73-84页 |
5.2.1 气孔导度 | 第73-74页 |
5.2.2 胞间CO2浓度 | 第74-75页 |
5.2.3 净光合速率 | 第75-78页 |
5.2.4 蒸腾速率 | 第78-81页 |
5.2.5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第81-84页 |
5.3 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84-94页 |
5.3.1 初始荧光 | 第84-85页 |
5.3.2 暗反应最大荧光 | 第85-86页 |
5.3.3 可变荧光 | 第86-87页 |
5.3.4 光系统Ⅱ潜在活性 | 第87-91页 |
5.3.5 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 第91-94页 |
5.4 相关性分析 | 第94-98页 |
第六章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光能利用的影响 | 第98-112页 |
6.1 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动态变化 | 第98-100页 |
6.1.1 叶面积指数 | 第98-99页 |
6.1.2 生物量 | 第99-100页 |
6.2 总干物质积累量 | 第100-103页 |
6.2.1 吐丝前总干物质积累量 | 第100-101页 |
6.2.2 吐丝后总干物质积累量 | 第101-102页 |
6.2.3 全生育期总干物质积累量 | 第102-103页 |
6.3 光能截获率 | 第103-106页 |
6.3.1 11叶期光能截获率 | 第103-105页 |
6.3.2 吐丝期光能截获率 | 第105页 |
6.3.3 灌浆期光能截获率 | 第105-106页 |
6.4 光能截获量 | 第106-108页 |
6.4.1 吐丝前光能截获量 | 第106页 |
6.4.2 吐丝后光能截获量 | 第106-108页 |
6.4.3 全生育期光能截获量 | 第108页 |
6.5 光能利用效率 | 第108-112页 |
6.5.1 吐丝前光能利用效率 | 第108-109页 |
6.5.2 吐丝后光能利用效率 | 第109-110页 |
6.5.3 全生育期光能利用效率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112-134页 |
7.1 产量及相关性状 | 第112-118页 |
7.1.1 秃尖长、穗长和穗粗 | 第112-113页 |
7.1.2 行粒数、穗行数和穗粒数 | 第113-115页 |
7.1.3 百粒重 | 第115-117页 |
7.1.4 籽粒产量 | 第117-118页 |
7.1.5 收获指数 | 第118页 |
7.2 水分利用状况 | 第118-126页 |
7.2.1 降雨利用效率 | 第118-120页 |
7.2.2 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0-122页 |
7.2.3 灌水利用效率 | 第122-124页 |
7.2.4 灌水生产效率 | 第124-126页 |
7.3 经济效益 | 第126-130页 |
7.3.1 总投入 | 第126页 |
7.3.2 总收入 | 第126-129页 |
7.3.3 产投比 | 第129页 |
7.3.4 净收益 | 第129-130页 |
7.4 相关性分析 | 第130-134页 |
第八章 讨论 | 第134-147页 |
8.1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农田土壤水分及耗水特征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8.1.1 农田土壤水分 | 第134-135页 |
8.1.2 农田耗水特征 | 第135-136页 |
8.2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8.2.1 植株性状 | 第136页 |
8.2.2 根系特征 | 第136-138页 |
8.2.3 倒伏率 | 第138-139页 |
8.3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8.3.1 叶片特征 | 第139-140页 |
8.3.2 光合特性 | 第140-141页 |
8.3.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141-142页 |
8.4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8.4.1 叶面积指数 | 第142页 |
8.4.2 干物质积累 | 第142-143页 |
8.4.3 光能利用 | 第143-144页 |
8.5 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144-147页 |
8.5.1 产量及相关性状 | 第144-145页 |
8.5.2 水分利用 | 第145-14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47-148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48-149页 |
9.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作者简介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