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冬小麦水温效应—夏玉米氮硫交互效应及其优化调控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4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依据第15-16页
    1.2 作物的水分状况第16-20页
        1.2.1 作物水分来源与去向第16-18页
        1.2.2 作物水分与产量的关系第18页
        1.2.3 作物水分与形态生理性状的关系第18-19页
        1.2.4 调整作物水分的耕作措施第19-20页
    1.3 作物的温度状况第20-24页
        1.3.1 作物温度的影响因素第20-21页
        1.3.2 作物温度与产量的关系第21-22页
        1.3.3 作物温度与生理活动的关系第22-23页
        1.3.4 调整作物温度的耕作措施第23-24页
    1.4 作物的氮营养第24-27页
        1.4.1 氮肥对土壤及环境的影响第24页
        1.4.2 植物体内氮的吸收同化第24-26页
        1.4.3 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26页
        1.4.4 作物氮营养诊断与适宜施氮量第26-27页
    1.5 作物的硫营养第27-31页
        1.5.1 土壤硫含量与转化归趋第27-28页
        1.5.2 植物硫吸收与同化第28-30页
        1.5.3 硫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0页
        1.5.4 硫营养诊断与适宜施硫量第30-31页
    1.6 氮硫配施与作物生产第31-33页
        1.6.1 氮硫配施对作物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1-32页
        1.6.2 氮硫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32页
        1.6.3 氮硫综合营养诊断与适宜施用水平第32-33页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第33-34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第34-43页
    2.1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第34-37页
        2.1.1 研究内容第34-35页
        2.1.2 研究目标第35-36页
        2.1.3 技术路线第36-37页
    2.2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第37-43页
        2.2.1 试验地点第37-38页
        2.2.2 试验材料第38页
        2.2.3 试验设计第38-43页
第三章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第43-59页
    3.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43-45页
        3.1.1 测定方法第43-45页
        3.1.2 数据分析第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3.2.1 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第45-47页
        3.2.2 生物学产量第47页
        3.2.3 地上部器官干物质分配第47-48页
        3.2.4 蒸散量第48-49页
        3.2.5 水分利用率第49-50页
        3.2.6 氮吸收量第50-51页
        3.2.7 氮收获指数第51-52页
        3.2.8 籽粒粗蛋白产量第52-53页
    3.3 讨论第53-58页
        3.3.1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53-54页
        3.3.2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干物质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第54-55页
        3.3.3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蒸散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第55-56页
        3.3.4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氮吸收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第56-58页
        3.3.5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籽粒粗蛋白产量的影响第58页
    3.4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小麦-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第59-69页
    4.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60-61页
        4.1.1 测定方法第60页
        4.1.2 数据分析第60-6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4.2.1 冠层含水率第61-62页
        4.2.2 群体冠层含水量第62页
        4.2.3 地上部器官水分分配第62-64页
        4.2.4 耕层土壤含水量第64-65页
    4.3 讨论第65-68页
        4.3.1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冠层含水率的影响第65-66页
        4.3.2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群体冠层含水量的影响第66页
        4.3.3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地上部器官水分分配的影响第66-67页
        4.3.4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耕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67-68页
    4.4 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冠层温度、光辐射及土壤温度的影响第69-79页
    5.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70页
        5.1.1 测定方法第70页
        5.1.2 数据分析第7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0-75页
        5.2.1 冠层温度第70-71页
        5.2.2 气冠温差第71-72页
        5.2.3 冠层可见光辐射第72-74页
        5.2.4 耕层土壤温度第74-75页
    5.3 讨论第75-78页
        5.3.1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冠层温度和气冠温差的影响第75-76页
        5.3.2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冠层可见光辐射的影响第76-77页
        5.3.3 覆盖及垄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第77-78页
    5.4 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土壤呼吸、矿质氮及叶片特征与水分温度状况的关系第79-95页
    6.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80-81页
        6.1.1 测定方法第80页
        6.1.2 数据分析第80-8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1-91页
        6.2.1 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的关系第81-83页
        6.2.2 耕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的关系第83-86页
        6.2.3 叶面积指数及其与冠层水分温度的关系第86-88页
        6.2.4 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及其与冠层水分温度的关系第88-91页
    6.3 讨论第91-94页
        6.3.1 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状况的关系第91页
        6.3.2 耕层土壤矿质氮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状况的关系第91-93页
        6.3.3 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及其与冠层水分温度状况的关系第93-94页
    6.4 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氮硫互作对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的影响第95-103页
    7.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96-97页
        7.1.1 测定方法第96页
        7.1.2 数据分析第96-97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97-100页
        7.2.1 砂培试验玉米单株干重第97页
        7.2.2 田间试验玉米产量性状第97-100页
    7.3 讨论第100-102页
    7.4 小结第102-103页
第八章 氮硫互作对玉米氮硫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03-114页
    8.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104-105页
        8.1.1 测定方法第104-105页
        8.1.2 数据分析第105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105-111页
        8.2.1 砂培试验玉米氮硫吸收利用第105-106页
        8.2.2 田间试验玉米氮硫吸收利用第106-111页
    8.3 讨论第111-113页
        8.3.1 氮硫吸收利用和来源第111-112页
        8.3.2 氮硫收获指数和农学效率第112-113页
    8.4 小结第113-114页
第九章 氮硫互作对玉米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第114-143页
    9.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115-117页
        9.1.1 测定方法第115-116页
        9.1.2 数据分析第116-117页
    9.2 结果与分析第117-138页
        9.2.1 砂培试验玉米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第117-128页
        9.2.2 田间试验玉米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第128-138页
    9.3 讨论第138-142页
        9.3.1 氮硫互作对玉米形态特征的影响第138-139页
        9.3.2 氮硫互作对玉米叶绿素和氮硫同化酶的影响第139-140页
        9.3.3 氮硫互作对玉米抗氧化损伤及根系TTC还原力的影响第140-142页
    9.4 小结第142-143页
第十章 基于器官氮硫含量的玉米氮硫营养诊断第143-164页
    10.1 测定与分析方法第144-146页
        10.1.1 测定方法第144-145页
        10.1.2 数据分析第145-146页
    10.2 结果与分析第146-161页
        10.2.1 砂培试验器官氮硫含量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第146-149页
        10.2.2 田间试验器官氮硫含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第149-161页
    10.3 讨论第161-163页
        10.3.1 器官氮硫含量与氮硫比第161页
        10.3.2 器官氮硫含量及氮硫比与产量的关系第161-163页
    10.4 小结第163-164页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164-168页
    11.1 主要结论第164页
    11.2 主要创新点第164-165页
    11.3 研究展望第165-168页
        11.3.1 小麦研究展望第165-166页
        11.3.2 玉米研究展望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90页
致谢第190-192页
作者简介第192-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灌浆期旗叶响应高温胁迫的蛋白组学与热响应关键基因HSP90的全基因组分析
下一篇:非整倍体对异源六倍体小麦全基因组范围内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