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概述 | 第12页 |
1.2 Cry蛋白的杀虫机理 | 第12页 |
1.3 bar基因及其抗除草剂机理 | 第12-13页 |
1.4 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转基因作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14-16页 |
1.5.1 特定基因组DNA扩增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1.5.2 转基因玉米内所插入的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分析 | 第15-16页 |
1.5.3 侧翼序列在转基因作物特异性检测中的的意义 | 第16页 |
1.5.4 转基因作物中DNA灵敏度的检测 | 第16页 |
1.6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 | 第16-18页 |
1.6.1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7页 |
1.6.2 免疫试纸条检测法 | 第17页 |
1.6.3 Westernblot杂交 | 第17-18页 |
1.7 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评价 | 第18-19页 |
1.7.1 转基因玉米自身的抗性鉴定 | 第18页 |
1.7.2 生存竞争力试验 | 第18页 |
1.7.3 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 | 第18-19页 |
1.8 转基因玉米的营养成分分析 | 第19页 |
1.9 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10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转基因玉米的分子鉴定和特异性检测 | 第21-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3 主要缓冲液的配置和保存 | 第21-22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4.1 基因组DNA的提取(SDS法) | 第22-23页 |
2.4.2 质粒DNA提取(碱裂解法) | 第23-24页 |
2.4.3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PCR检测 | 第24页 |
2.4.4 免疫试纸条检测 | 第24页 |
2.4.5 转基因植株总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4.6 RT-PCR检测 | 第25页 |
2.4.7 Southernblot | 第25-27页 |
2.4.8 侧翼序列的PCR检测和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 第27-28页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5.1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28-29页 |
2.5.2 转基因玉米吉抗309的转录水平检测(RT-PCR检测) | 第29页 |
2.5.3 转基因玉米蛋白的试纸条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2.5.4 Southernblot检测 | 第30-31页 |
2.5.5 转基因玉米吉抗309的特异性检测和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分析 | 第31-32页 |
2.6 讨论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转基因玉米蛋白和原核表达CryNGc抗虫蛋白的同一性 | 第34-45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4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4页 |
3.3 主要缓冲液的配置和保存 | 第34-35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3.4.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页 |
3.4.2 重组质粒pCzn1-cryNGc转化至大肠杆菌ArcticExpress | 第35页 |
3.4.3 IPTG诱导pCzn1-cryNGc载体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35-36页 |
3.4.4 凝胶染色脱色 | 第36页 |
3.4.5 包涵体蛋白的变复性 | 第36页 |
3.4.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6-37页 |
3.4.7 玉米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37页 |
3.4.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7-38页 |
3.4.9 转膜 | 第38页 |
3.4.10 封闭 | 第38页 |
3.4.11 孵育一抗 | 第38页 |
3.4.12 洗膜 | 第38页 |
3.4.13 孵育二抗 | 第38页 |
3.4.14 洗膜 | 第38页 |
3.4.15 ECL化学发光显影 | 第38-39页 |
3.4.1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 第39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5.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页 |
3.5.2 重组质粒pCzn1-cryNGc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39-42页 |
3.5.3 Westernblot检测 | 第42-43页 |
3.5.4 pCzn1-cryNGc原核蛋白和转基因玉米蛋白的质谱分析 | 第43页 |
3.6 讨论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转基因玉米吉抗309的田间鉴定和环境安全评价 | 第45-5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1 转基因玉米抗虫性鉴定 | 第45页 |
4.2.2 转基因玉米耐草铵膦水平鉴定 | 第45页 |
4.2.3 非靶标除草剂对转基因玉米的影响 | 第45页 |
4.2.4 转基因玉米的生存竞争能力评价 | 第45-46页 |
4.2.5 发芽率的检测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4.3.1 转基因玉米的抗虫性鉴定 | 第46-48页 |
4.3.2 转基因玉米耐草铵膦水平鉴定 | 第48-53页 |
4.3.3 喷施非靶标除草剂的试验结果 | 第53-55页 |
4.3.4 荒地生存竞争力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4.3.5 栽培地生存竞争能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3.6 栽培地两年玉米产量调查结果分析 | 第57页 |
4.3.7 发芽率试验结果 | 第57页 |
4.4 讨论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转基因玉米吉抗309的营养成分分析 | 第59-62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5.3 试验结果 | 第59-61页 |
5.3.1 总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 | 第59页 |
5.3.2 脂肪酸分析结果 | 第59-60页 |
5.3.3 氨基酸分析结果 | 第60页 |
5.3.4 矿质元素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5.4 讨论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