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台塬区春玉米水氮利用的影响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依据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3 水分及地温对作物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1 水分 | 第13-14页 |
1.3.2 地温 | 第14页 |
1.4 氮素利用对作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1.5 保护性耕作 | 第15-17页 |
1.5.1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发展史 | 第15页 |
1.5.2 保护性耕作的种类 | 第15-16页 |
1.5.3 覆膜的发展及对作物的影响 | 第16页 |
1.5.4 秸秆覆盖的发展及对作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5 垄作的发展及对作物的影响 | 第17页 |
1.5.6 免耕的发展及对作物的影响 | 第17页 |
1.6 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9-20页 |
2.1.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1.2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3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 第21-24页 |
2.3.1 试验地点 | 第21-22页 |
2.3.2 试验设计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24-34页 |
3.1 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1.1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3.1.2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3.2.1 籽粒产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25-27页 |
3.2.2 收获指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27-29页 |
3.2.3 穗粒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29-31页 |
3.2.4 百粒重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31-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春玉米群体形态建成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34-42页 |
4.1 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4.1.1 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4.1.2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4.2.1 株高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35-36页 |
4.2.2 干物质累积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36-39页 |
4.2.3 叶面积指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39-40页 |
4.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春玉米水氮利用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2-52页 |
5.1 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5.1.1 测定方法 | 第42-4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5.2.1 耗水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4-45页 |
5.2.2 水分利用效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 第45-47页 |
5.2.3 地上部吸氮量 | 第47-48页 |
5.2.4 各生育时期植株吸氮量 | 第48-49页 |
5.2.5 氮素累积量与百粒重、穗粒数的关系 | 第49-50页 |
5.2.6 春玉米氮肥利用率 | 第50-51页 |
5.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52-58页 |
6.1 耕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52-55页 |
6.2 施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55-56页 |
6.3 生长季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