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东北春玉米积温稳定性影响因素与积温模型的改进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1 积温的相对稳定性第10页
        1.2.2 积温的不稳定性原因及修正第10-13页
            1.2.2.1 积温不稳定性原因分析第10-12页
            1.2.2.2 积温学说的修正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23页
    2.1 研究内容第15页
    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5-16页
    2.3 技术线路第16页
    2.4 资料与方法第16-23页
        2.4.1 资料来源与品种选择第16-17页
        2.4.2 生育期划分第17页
        2.4.3 各生育期三基点温度第17-18页
        2.4.4 玉米品种熟型的确定第18-19页
        2.4.5 计算方法第19页
        2.4.6 模型选择第19-20页
            2.4.6.1 李森科线性积温模型(简称线性模型,用LM表示)第20页
            2.4.6.2 沈国权非线性积温模型(简称非线性积温模型,用NLM表示)第20页
        2.4.7 影响积温稳定性因子的选择第20-21页
        2.4.8 模型比较第21-22页
        2.4.9 通用积温模型的建立第22-23页
第3章 NLM与TRM比较——以“四单19”品种为例第23-39页
    3.1 NLM参数拟合第23-28页
    3.2 NLM积温地区间差异第28-29页
    3.3 NLM与LM积温比较第29-31页
        3.3.1 变异系数第29-30页
        3.3.2 积温第30-31页
    3.4 NLM拟合积温与气象因子关系第31-33页
    3.5 TRM的建立第33-35页
    3.6 NLM与TRM比较第35-38页
        3.6.1 NLM与TRM拟合效果比较第35-36页
        3.6.2 NLM与TRM计算积温的稳定性比较第36-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NLM参数值研究与模型的改进第39-51页
    4.1 玉米品种熟型判断第39页
    4.2 不同春玉米品种NLM参数拟合及分析第39-46页
        4.2.1 不同春玉米品种的参数拟合第39-43页
        4.2.2 NLM拟合积温品种间的差异情况第43-44页
        4.2.3 参数Q与品种熟型(积温)的关系第44-45页
        4.2.4 参数Q与参数K的相关性第45-46页
    4.3 NLM的改进第46页
    4.4 改进模型的回代检验第46-48页
    4.5 改进模型的验证第48-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结论与讨论第51-55页
    5.1 研究结论第51-52页
    5.2 论文创新点第52页
    5.3 讨论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蒸散的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干旱识别方法研究
下一篇:草甘膦抗性和磷高效吸收复合基因转化玉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