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近五年《文艺报》报道的文学“研讨会”的面貌 | 第14-21页 |
(一)文学“研讨会”的分类 | 第14-15页 |
(二)被研讨作家的代际及性别 | 第15-16页 |
(三)文学“研讨会”的参与者参与频次 | 第16-18页 |
(四)被研讨作家的地理分布 | 第18-21页 |
二、文学“研讨会”的容量与当下文学创作的体量 | 第21-32页 |
(一)体裁的先天优势:会议的关注度与小说、报告文学的勃兴 | 第21-25页 |
1.小说的繁荣 | 第21-23页 |
2.报告文学的崛起 | 第23-25页 |
(二)评介与创作的对举和悖论:诗歌、散文的势弱与戏剧的缺失 | 第25-28页 |
1.诗歌、散文的发展与研讨的偏颇 | 第25-27页 |
2.戏剧文学的发展与研讨的缺失 | 第27-28页 |
(三)文学样式的新浪潮:网络文学的“正名”和“非虚构”的探索 | 第28-32页 |
1.网络文学的规范化 | 第28-30页 |
2.“非虚构”的“争议” | 第30-32页 |
三、文学“研讨会”中的题材“选择” | 第32-39页 |
(一)紧跟时代步伐的的小说题材 | 第32-35页 |
1.乡土叙事的耕耘 | 第32-34页 |
2.历史题材的书写 | 第34-35页 |
(二)抒情文体和纪实文体的题材倾向 | 第35-39页 |
1.抒情文学的内倾性 | 第35-36页 |
2.纪实文学题材的现实性 | 第36-39页 |
四、文学“研讨会”内的多层面“对话” | 第39-50页 |
(一)文学“研讨会”被研讨的作家与当下文学 | 第39-41页 |
(二)文学“研讨会”的举办者及参与者与当下文学 | 第41-46页 |
1.文学“研讨会”的举办者与当下文学 | 第41-44页 |
2.文学“研讨会”的参与者与当下文学 | 第44-46页 |
(三)批评的效力与定位——专家学者对当下文学的期待 | 第46-50页 |
1.贴近生活的现实性期许 | 第46-47页 |
2.历史书写的真实性期许 | 第47-48页 |
3.对作家担当性的期许 | 第48-50页 |
五、文学“研讨会”与文学的地理 | 第50-58页 |
(一)文学地理分布总论 | 第50-53页 |
(二)研讨会中的重要文学区域举例 | 第53-58页 |
1.北京的地理文化与作家创作 | 第54-55页 |
2.齐鲁文化与山东作家的创作 | 第55-56页 |
3.江浙和两广的文化与作家创作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