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0.1 本选题的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0.2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10页 |
0.3 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1 汪曾祺文论的成因 | 第12-19页 |
1.1 童年经历对汪曾祺传统文人气质的影响 | 第12-14页 |
1.2 汪曾祺的文学自觉:“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 第14-19页 |
1.2.1 提倡“现实主义”的写作宗旨 | 第14-16页 |
1.2.2 致力于古今文学的融合 | 第16-19页 |
2 文学创作观的复古与创新 | 第19-30页 |
2.1 讲求艺术性的文学语言 | 第19-25页 |
2.1.1 追求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 第19-21页 |
2.1.2 文学语言的锤炼当以气为主 | 第21-23页 |
2.1.3 古为今用是提高作家语言水平的重要途径 | 第23-25页 |
2.2 小说创作着力追求意境美 | 第25-30页 |
2.2.1 追求人与意会的真感情 | 第25-27页 |
2.2.2 重视审美情感的表达 | 第27-30页 |
3 文学批评观的复古与创新 | 第30-39页 |
3.1 汪曾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继承 | 第30-33页 |
3.1.1 继承“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 | 第30-31页 |
3.1.2 吸收中国古代印象式的批评方法 | 第31-33页 |
3.2 审美性批评文体的建构 | 第33-39页 |
3.2.1 文学批评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 第34-36页 |
3.2.2 文学批评文体的高度自觉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