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 | 第18-29页 |
第一节“文学大一统”时代里的“文学新人” | 第18-23页 |
第二节“文化领导权”语境下的“新人培养” | 第23-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 | 第29-67页 |
第一节 文研所与延安鲁艺 | 第29-40页 |
一、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特别优待 | 第30-33页 |
二、师资队伍和招生方式 | 第33-35页 |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 第35-37页 |
四、尝试改变办学方式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文研所与高尔基文学院 | 第40-45页 |
一、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借鉴 | 第40-43页 |
二、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创新”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文学研究所与丁玲 | 第45-65页 |
一、为何选择丁玲? | 第45-51页 |
二、创办文学研究所 | 第51-55页 |
三、主政文研所的厄运 | 第55-61页 |
四、平反后的丁玲与文研所 | 第6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 | 第67-112页 |
第一节 文研所的筹备与成立 | 第67-83页 |
一、文研所的筹备 | 第67-75页 |
二、文研所的成立与倒掉 | 第75-83页 |
第二节 文讲所的恢复与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 第83-96页 |
一、文讲所的恢复 | 第83-87页 |
二、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 第87-96页 |
第三节 鲁院的办学环境 | 第96-104页 |
一、朴素而典雅的鼓楼东大街 | 第97-99页 |
二、艰苦而有趣的朝阳区党校和职工大学 | 第99-102页 |
三、素雅而偏远的八里庄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鲁院的学习风气 | 第104-110页 |
一、活跃的课堂 | 第104-106页 |
二、多彩的课外 | 第106-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 | 第112-169页 |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 第112-118页 |
一、文研所招生特点 | 第112-115页 |
二、在办学中发展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 第118-130页 |
一、停办之前的文讲所 | 第118-122页 |
二、恢复工作以后的文讲所 | 第122-130页 |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 第130-160页 |
一、进修班:八十年代鲁院办学形式 | 第130-136页 |
二、与高校合作办学 | 第136-142页 |
三、多样化办班:九十年代鲁院的招生办学 | 第142-153页 |
四、高研班:新世纪鲁院的招生办学 | 第153-160页 |
第四节 不同时期的对比与渐变 | 第160-168页 |
一、文研所时期 | 第161页 |
二、文讲所向鲁院过渡时期 | 第161-162页 |
三、九十年代 | 第162-165页 |
四、新世纪 | 第165-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五章 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 第169-238页 |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 第169-176页 |
一、理论学习 | 第169-174页 |
二、社会实践 | 第174-176页 |
第一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 第176-194页 |
一、文讲所前期 | 第176-185页 |
二、文讲所后期 | 第185-194页 |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 第194-237页 |
一、八十年代 | 第195-201页 |
二、九十年代及新世纪初期 | 第201-217页 |
三、新世纪高研班 | 第217-237页 |
本章小结 | 第237-238页 |
第六章 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 | 第238-254页 |
第一节 从对作家队伍的影响到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 第238-247页 |
一、对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的影响 | 第238-241页 |
二、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 第241-247页 |
第二节 从小鲁院到大鲁院:地方对鲁院培养模式的复制 | 第247-252页 |
一、各地对鲁院的模仿和复制 | 第247-250页 |
二、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 | 第250-252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254页 |
第七章 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及其对策 | 第254-263页 |
第一节 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创意写作视域下的文学新人培养 | 第254-258页 |
一、文学新人培养的可行性 | 第254-256页 |
二、中国创意写作方兴未艾 | 第256-258页 |
第二节 一个新的培养路径:可借鉴的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系统 | 第258-262页 |
一、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的发展成就 | 第258-259页 |
二、鲁院借鉴创意写作的基础与前景 | 第259-262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263页 |
附录 | 第263-350页 |
一、鲁院更名后开展的文学活动 | 第263-274页 |
二、历届高研班学员名单 | 第274-280页 |
三、鲁迅文学院讲义一览表 | 第280-284页 |
四、鲁迅文学院历届主要负责人任职简表及简历 | 第284-300页 |
五、鲁迅文学院主要授课教师名单 | 第300-301页 |
六、史料 | 第301-313页 |
七、鲁迅文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访谈录 | 第313-344页 |
八、鲁迅文学院办班名录(1950年—2014年) | 第344-348页 |
九、鲁迅文学院学员问卷调查 | 第348-3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50-356页 |
一、著作 | 第350-355页 |
二、期刊 | 第355-356页 |
后记 | 第356-358页 |
致谢 | 第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