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贵州“乌江作家群”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22页 |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支点 | 第8-17页 |
| (一)贵州“乌江作家群”界定 | 第8-16页 |
| (二)相关理论支点阐述 | 第16-17页 |
| 二、选题依据和价值意义 | 第17-19页 |
|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第一章 乌江地域民族文化与作家群体生成 | 第22-29页 |
| 一、历史人文传统:人文因子催生文学创作动机 | 第22-24页 |
| 二、多彩乌江风貌:地域环境造就文学风格品质 | 第24-26页 |
| 三、天然“通道文化”:水上贸易带来文学发展机遇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新世纪贵州“乌江作家群”的整体透视 | 第29-38页 |
| 一、乌江记忆与根性书写 | 第29-32页 |
| 二、流动文化与开放情怀 | 第32-34页 |
| 三、母语情结与心灵记录 | 第34-38页 |
| 第三章 新世纪贵州“乌江作家群”创作个性 | 第38-56页 |
| 一、小说群体的地域民族文化叙事 | 第38-45页 |
| (一)以原始情爱为基本立场的民间文化叙事模式 | 第39-41页 |
| (二)以喻象喻义为文化载体的象征隐喻叙事模式 | 第41-43页 |
| (三)以民俗文化为背景的世俗叙事模式 | 第43-45页 |
| 二、散文群体的历史文化寻根 | 第45-49页 |
| (一)历史沧桑中的人文追寻 | 第45-46页 |
| (二)行走纪实中的故土打量 | 第46-48页 |
| (三)至纯至美中的诗性演绎 | 第48-49页 |
| 三、诗歌群体的心灵乌江书写 | 第49-56页 |
| (一) 新诗群体的物性体悟与民族赞咏 | 第49-52页 |
| (二)散文诗群的乌江品格塑造 | 第52-56页 |
| 第四章 新世纪贵州“乌江作家群”的价值估定 | 第56-66页 |
| 一、贵州“乌江作家群”的独立品质 | 第56-60页 |
| (一) 原生态的情感表达 | 第56-57页 |
| (二)多样化的创作手法 | 第57-59页 |
| (三)自发性的文学担当 | 第59-60页 |
| 二、贵州“乌江作家群”的价值和意义 | 第60-63页 |
| (一)对“乌江文学”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 第60-61页 |
| (二)对贵州文学史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 第61-63页 |
| 三、贵州“乌江作家群”的审视 | 第63-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 一、个人简历 | 第75页 |
| 二、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75-77页 |
| (二)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