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三毛的流浪人生与精神抒写
“寻根文学”与中国80年代中期文学场
集体怀旧与文化身份建构--以眷村作家怀旧书写为例
异化·身体·性/别--论韩丽珠的小说创作
“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实践与反思
消费时代的“人”与“城”--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
以灵魂穿越喧哗浮躁的真我文学--张燕玲论
消费社会语境下当代青春文学商业化现象研究--以郭敬明小说为例
当代北京城市书写的乡愁诗学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现代性悲剧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非虚构文学研究
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李娟散文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2016)评析
论李欧梵《上海摩登》对“上海现代性”的建构
《花的原野》头条作品研究(1950-1990)
从《伊犁河》(1979-1999)看新时期伊犁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女作家的审母意识研究
延边汉文文学批评的发展
“右派”自传体叙事文本研究
在时代文艺思潮中演绎、增删、变生--论六十年来小说《林海雪原》的影视剧改编
皮村文学小组:精神的乌托邦
中国传统文学出版IP研究
新疆当代“十七年文学”制度初探
蒙古族十七年文学在汉族文学当中的传播与接受
阎连科神实主义创作观念及其实践探索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研究
德吉卓玛研究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叙事策略
文学奖励与当代文学--以《小说月报》“百花奖”为例
文学与音乐的协奏--论余华文学创作与音乐的关系
当代女性创作中的房间意象研究
新时期初期《人民日报》对文学的引导
客家文学批评研究
韩寒“代笔”事件文体分析方法批判
贾平凹与文学教育研究
认同与重构: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延安回忆”研究
话语权力视域下文学的生产与改编--以《红岩》为例
网络文学市场化研究
当代陕西文学现实主义流变研究
论程乃珊笔下的中产阶级书写
民俗文化视域下当代赤峰文学研究
先锋格非及其转型
我国原创文学网站竞争力评价研究
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残疾书写
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以《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为例
青春文学品牌核心价值的塑造
毕淑敏创作中的文学治疗作用阐释
《人民文学》与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现象研究
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论史铁生创作的“宗教精神”
孤芳的郁金香—廖一梅创作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