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二、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非虚构”溯源及其内涵界说 | 第15-23页 |
第一节 “非虚构”溯源及其发展原因探析 | 第15-18页 |
一、“非虚构”溯源 | 第15-16页 |
二、非虚构文学的兴起缘由 | 第16-18页 |
第二节 非虚构文学概念界说 | 第18-23页 |
一、非虚构文学的概念内涵 | 第18-20页 |
二、非虚构文学与其他纪实文学类型辨析 | 第20-23页 |
第二章 非虚构文学与文学接受观念、内容及方式的革新 | 第23-41页 |
第一节 文学接受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文学接受观念的更新 | 第26-32页 |
一、虚构/非虚构:新的文学划分标准 | 第26-29页 |
二、真实与虚构的融合:非虚构文学中的潜在脚本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文学接受内容的转变 | 第32-37页 |
一、对现场感阅读体验的强调 | 第33-35页 |
二、对生活叙事的阅读偏好 | 第35-37页 |
第四节 传统阅读习惯与欣赏方式的突破 | 第37-41页 |
一、散点式的故事形态与碎片化阅读 | 第37-38页 |
二、声色图像等现代技术元素的渗透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当代非虚构文学反思 | 第41-46页 |
第一节 非虚构文学与文学作品的思想缺失 | 第41-43页 |
第二节 非虚构文学与文化消费的冲击 | 第43-44页 |
第三节 非虚构文学与文学可能性空间的萎缩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