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非虚构”写作理论及发展变迁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内涵及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人民文学》与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的生产与传播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人民文学》“非虚构”文学的写作策略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题材选择 | 第17-20页 |
第二节 《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叙事视角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结构 | 第21-23页 |
第四节 《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 | 第23-27页 |
第五节 《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的语言风格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的影响、意义与局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 第30-33页 |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的局限反思 | 第33-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