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怀旧与文化身份建构--以眷村作家怀旧书写为例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眷村、眷村作家、眷村文学 | 第11-14页 |
(一) 眷村 | 第11-13页 |
(二) 眷村作家 | 第13页 |
(三) 眷村文学 | 第13-14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9页 |
(一) 怀旧 | 第14-15页 |
(二) 文化身份 | 第15-17页 |
(三) 眷村文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三、选题缘起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作为想象性空间的眷村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后现代语境下的怀旧书写 | 第21-25页 |
一、现代性的“断裂” | 第21-23页 |
二、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再现的空间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眷村文学中的文化记忆 | 第26-30页 |
一、原乡记忆之地 | 第27页 |
二、乡土记忆之地 | 第27-28页 |
三、童年记忆之地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眷村作家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眷村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 第30-33页 |
一、本土化浪潮 | 第30-31页 |
二、都市生活空间 | 第31-32页 |
三、童年记忆断裂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集体记忆与想象共同体的变迁 | 第33-36页 |
一、集体记忆与想象共同体 | 第33-35页 |
二、家园想象共同体的变迁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怀旧与文化认同的流变 | 第36-40页 |
一、无文化认同 | 第37-38页 |
二、怀旧与文化认同 | 第38页 |
三、争取不认同的自由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眷村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文本策略 | 第40-52页 |
第一节 重建眷村空间 | 第40-43页 |
一、空间地景书写 | 第40-42页 |
二、日常生活书写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追溯眷村记忆 | 第43-46页 |
一、父辈历史记忆的断裂 | 第43-45页 |
二、眷村生活集体记忆的唤回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对眷村子弟的认同型怀旧 | 第46-49页 |
一、赞赏的姿态 | 第46-47页 |
二、遮蔽政治性 | 第47页 |
三、私密谈话 | 第47-49页 |
第四节 从朴素式叙事到讽喻式叙事 | 第49-52页 |
一、神话叙事 | 第49-50页 |
二、讽喻叙事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