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陕西文学现实主义流变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8页 |
一、立论依据(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意义) | 第11-14页 |
二、选题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22页 |
三、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可操作性 | 第22-28页 |
第一章 当代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源流 | 第28-52页 |
第一节 人民文艺:中国化的现实主义 | 第28-38页 |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生成 | 第29-32页 |
二、人民性: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源泉 | 第32-35页 |
三、人民的真实性:柳青的现实主义理论 | 第35-38页 |
第二节 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 | 第38-51页 |
一、作家的生活基础和个性体验 | 第39-44页 |
二、“史诗”品质和细节刻画 | 第44-47页 |
三、对艺术技巧的反复锤炼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二章 当代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之变 | 第52-82页 |
第一节 陕西文学现实主义整体性的观念之变 | 第52-67页 |
一、“同路人”的现实主义观点分歧 | 第53-56页 |
二、“真实”和“理想”的分化 | 第56-60页 |
三、“新”的时间观念的改变 | 第60-64页 |
四、作家的个体化写作倾向 | 第64-67页 |
第二节 陕西文学的文体及手法的衍变 | 第67-80页 |
一、乡土文学和散文写作的兴起 | 第68-71页 |
二、“古典的传神手法”的流变 | 第71-77页 |
三、语言风格的转变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三章 现实主义流变中的“典型化”创作 | 第82-106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塑造 | 第82-95页 |
一、“社会主义新人”的感觉 | 第83-89页 |
二、“社会主义新人”的新素质 | 第89-92页 |
三、“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青年及其老龄化 | 第92-95页 |
第二节 “中间人物”的主人意识 | 第95-104页 |
一、主人意识的生成:柳青的“中间人物” | 第96-99页 |
二、主人意识的失落:贾平凹的“拾破烂者” | 第99-101页 |
三、主人意识的分化:路遥的“拾粪人” | 第101-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现实主义流变中的女性塑造 | 第106-126页 |
第一节 作为非英雄人物的女性塑造 | 第106-112页 |
一、浪漫主义和“神化”的女性形象 | 第106-109页 |
二、“妓女化”和“妖化”的女性形象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作为反面人物的女性塑造 | 第112-125页 |
一、作家倾向的附带物 | 第112-115页 |
二、家庭规训的合法性 | 第115-120页 |
三、“移情”VS“对象化” | 第120-122页 |
四、女性“成为”反面人物 | 第122-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五章 当代陕西文学的现代性分化 | 第126-150页 |
第一节 陕西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化过程 | 第126-138页 |
一、反面形象的异化 | 第127-131页 |
二、作家的教育和典范作用 | 第131-135页 |
三、曲折的经典化过程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陕西文学的现代意识 | 第138-149页 |
一、“土气”和现代意识的形成 | 第138-141页 |
二、陕西文学和“底层文学” | 第141-144页 |
三、陕西文学和科幻文学 | 第144-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结语 | 第150-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0页 |
附录 | 第170-180页 |
后记 | 第180-18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