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赤峰作家的形成、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二、赤峰作家的研究价值 | 第17-20页 |
三、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第一章 赤峰文学与赤峰民间文学的文本关系 | 第27-65页 |
第一节 英雄史诗的文本传承 | 第28-39页 |
一、英雄原型的传承 | 第28-33页 |
二、英雄原型的变异 | 第33-34页 |
三、英雄原型的化身 | 第34-36页 |
四、英雄史诗流传广泛的原因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巴林民歌的文本价值 | 第39-58页 |
一、唱响民俗仪式 | 第40-45页 |
二、“民歌式小说“文本价值 | 第45-55页 |
三、巴林民歌的“变异”传承——好来宝说唱民谣 | 第55-58页 |
第三节 民间传说故事的互文关系解读 | 第58-65页 |
一、营造浪漫气氛 | 第59-61页 |
二、揭示传奇主题 | 第61-63页 |
三、增强阅读兴趣 | 第63-65页 |
第二章 赤峰文学中习俗文化的价值阐释与美学追求 | 第65-81页 |
第一节 物质民俗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变异 | 第65-75页 |
一、服饰民俗的象征符号价值 | 第65-72页 |
二、饮食习俗的坚守与汉化 | 第72-75页 |
第二节 赤峰作家作品中的宗土习俗呈现 | 第75-81页 |
一、正宗礼仪 | 第75-77页 |
二、民间土习俗 | 第77-81页 |
第三章 赤峰文学中的民俗信仰与宗教表达 | 第81-99页 |
第一节 图腾崇拜与民族特质 | 第81-91页 |
一、图腾及图腾崇拜 | 第81页 |
二、赤峰图腾崇拜及民族特质 | 第81-91页 |
第二节 原始信仰与宗教心理 | 第91-99页 |
一、萨满教信仰及文化基因 | 第91-96页 |
二、喇嘛教“隐身”说法及成因 | 第96-99页 |
第四章 个案分析:赤峰代表作家的民俗事像书写及美学价值 | 第99-143页 |
第一节 敖德斯尔“骑兵小说”的英雄呈现 | 第99-105页 |
一、传奇的骑兵故事 | 第99-101页 |
二、英雄的骑兵群像 | 第101-105页 |
第二节 巴·布林贝赫诗歌民俗的浪漫书写与民族气质 | 第105-113页 |
一、展现草原民俗风情 | 第105-108页 |
二、唱响民间故事诗 | 第108-110页 |
三、探索民族诗艺 | 第110-113页 |
第三节 鲍尔吉·原野的生态民俗伦理 | 第113-120页 |
一、草原日常生活的眷恋与描摹 | 第114-116页 |
二、草原生态的伦理观照 | 第116-118页 |
三、草原文化的痴迷与坚守 | 第118-120页 |
第四节 申平动物小小说的民间审美与隐喻 | 第120-129页 |
一、民间创作原型的传奇再现 | 第120-123页 |
二、民间文化的内在构建 | 第123-125页 |
三、民间文化形式的影响 | 第125-129页 |
第五节 孙书林漠南民族传奇的浪漫“巧合”与混融 | 第129-136页 |
一、草原和亲的情与悲 | 第130-133页 |
三、传奇叙事的浪漫“巧合” | 第133页 |
三、书写漠南通俗史诗的霸气与雄浑 | 第133-136页 |
第六节 沙格德尔对僧俗世界的强烈讽刺 | 第136-143页 |
一、讽刺诗对准“僧”世界 | 第136-139页 |
二、讽刺诗源自“俗”的民间 | 第139-143页 |
第五章 “冲突、抗衡与和谐”: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赤峰作家 | 第143-161页 |
第一节 相冲与相谐:崇高的“神(长生天)”与俗世的“人” | 第143-147页 |
一、赤峰作家笔下的萨满教-----神与人的关系 | 第143-144页 |
二、赤峰作家蒙古族哲学思想的现实态度 | 第144-145页 |
三、赤峰作家的民族文化哲思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赤峰作家的文化乡愁 | 第147-154页 |
一、怀旧与归属 | 第148-150页 |
二、文化认同与焦虑 | 第150-154页 |
第三节 在历史传奇中高扬契丹辽文化 | 第154-161页 |
一、中国文化中的传奇 | 第154-155页 |
二、赤峰的历史传奇及历史传奇小说 | 第155-158页 |
三、虚实相映,解读历史 | 第158-161页 |
余论 赤峰文学当代语境及未来展望 | 第161-169页 |
结语 | 第169-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