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李娟散文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一)创伤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二)体验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一)论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二)论题成立的依据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原生家庭的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 | 第16-36页 |
第一节 原生家庭的创伤来源 | 第16-26页 |
一、父亲缺失的创伤 | 第16-20页 |
(一)单亲儿童身份造就的孤独与自卑 | 第17-19页 |
(二)男性力量缺乏导致的无助与迷茫 | 第19页 |
(三)经济支柱改变导致的不安与伤心 | 第19-20页 |
二、源于母亲的多重创伤 | 第20-22页 |
(一)母亲短暂缺失造就的创伤 | 第20-22页 |
(二)母亲在场时造就的创伤 | 第22页 |
三、源于外婆与老外婆的创伤 | 第22-26页 |
(一)外婆的有限能力带来的创伤 | 第23-24页 |
(二)外婆的流浪给予的创伤 | 第24-26页 |
(三)外婆们的死亡造就的精神创伤 | 第26页 |
第二节 李娟的救赎式书写 | 第26-36页 |
一、具有“父亲身份”的形象从“无”到“有” | 第27-29页 |
(一)对父亲形象的抗拒 | 第28页 |
(二)对父亲形象的矛盾抉择 | 第28页 |
(三)对类似“父亲”形象的书写 | 第28-29页 |
二、多重母亲形象的塑造 | 第29-33页 |
(一)“虚构”的流浪母亲 | 第29-30页 |
(二)矛盾的现实母亲 | 第30-32页 |
(三)理想的母亲 | 第32-33页 |
三、对外婆给予创伤的释怀 | 第33-36页 |
(一)对沟通隔膜的释怀 | 第33-34页 |
(二)对外婆死亡的释怀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流浪生活的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 | 第36-50页 |
第一节 流浪生活的创伤来源 | 第36-41页 |
一、漂泊动荡的家庭生活 | 第36-39页 |
二、痛苦压抑的都市打工生活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流浪生活的救赎式书写 | 第41-50页 |
一、走进荒原,寻求精神的庇护 | 第41-45页 |
(一)荒原的定义及象征 | 第41-42页 |
(二)李娟的荒野治疗书写 | 第42-45页 |
二、拥抱人间,寻求情感的慰藉 | 第45-48页 |
(一)亲情的支撑 | 第45-46页 |
(二)爱情的支持 | 第46页 |
(三)友邻的相伴 | 第46-48页 |
三、走进孩童生活,寻求心理安慰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民族文化差异处境中的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 | 第50-60页 |
第一节 难以融入哈族之伤 | 第50-54页 |
一、汉哈语言和民俗礼仪差异下的孤独之伤 | 第50-52页 |
(一)汉哈语言的不同与不通造就的孤独 | 第50-51页 |
(二)民俗礼仪文化不同导致的疏远之苦 | 第51-52页 |
二、思想观念差异下的孤独之伤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民族文化差异创伤的救赎式书写 | 第54-60页 |
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 第54-56页 |
二、对汉族身份的超越 | 第56-60页 |
(一)对女性生活状态的关注 | 第56-58页 |
(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关注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一 李娟作品出版年表及获奖情况 | 第65-71页 |
附录二 李娟各版本散文集作品时间整理及目录比较 | 第71-92页 |
附录三 李娟随笔和诗集的目录及创作时间整理 | 第92-94页 |
附录四 纸质报纸、期刊及网络上的李娟作品汇总 | 第94-11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119页 |
后记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