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41页 |
一、基于城市文学属性的批评建构 | 第13-25页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立足“人性”的城市文学批评 | 第25-34页 |
三、本文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意义 | 第34-41页 |
第一章 1990年代的城市伦理与城市叙事 | 第41-69页 |
第一节 1990年代城市转型与消费伦理的兴起 | 第42-46页 |
一、1990年代的城市神话 | 第42-43页 |
二、消费意识形态的兴起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城市伦理困境 | 第46-57页 |
一、从“社会性大我”到“原子化自我” | 第47-50页 |
二、欲望合理与道德模糊 | 第50-53页 |
三、工具理性下的情感缺失 | 第53-57页 |
第三节 1990年代城市文学的叙事转向 | 第57-69页 |
一、个人化叙事与城市文学的崛起 | 第57-60页 |
二、个人化叙事的变形:欲望叙事 | 第60-65页 |
三、回归人性立场的个人化叙事 | 第65-69页 |
第二章 城市游荡者与景观之城 | 第69-115页 |
第一节 19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游荡者形象 | 第70-85页 |
一、游荡者意象及其现代性内涵 | 第70-72页 |
二、19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三类游荡者形象 | 第72-85页 |
第二节 游荡者与城市空间 | 第85-103页 |
一、游荡者文本中的城市景观 | 第86-94页 |
二、游荡者与人群 | 第94-102页 |
三、游荡者与城市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游荡者的主体性建构 | 第103-115页 |
一、从怀疑主义到虚无主义 | 第104-109页 |
二、符号化与游荡者的消隐 | 第109-111页 |
三、游荡者的主体性:“自由”与“虚无” | 第111-115页 |
第三章 城市闯入者与他者之城 | 第115-149页 |
第一节 19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闯入者”形象 | 第116-127页 |
一、农裔闯入者 | 第116-119页 |
二、外省知识青年 | 第119-123页 |
三、城市里的女性闯入者 | 第123-127页 |
第二节 从“闯入者”到“异乡人” | 第127-138页 |
一、闯入者眼中的城市景观 | 第127-131页 |
二、闯入者的家园缺失 | 第131-134页 |
三、城市里的“异乡人” | 第134-138页 |
第三节 闯入者叙事的人性视点与生命关怀 | 第138-149页 |
一、世俗伦理与自由意志的悖论 | 第138-142页 |
二、闯入者叙事中的生命关怀之一:“咆哮” | 第142-144页 |
三、闯入者叙事中的生命关怀之二:“抱慰” | 第144-149页 |
第四章 欲望追逐者与物化之城 | 第149-183页 |
第一节 19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欲望追逐者形象 | 第150-160页 |
一、底层的先富者:个体商人 | 第150-154页 |
二、中产阶层的实利主义新女性 | 第154-157页 |
三、极端的暴富者 | 第157-160页 |
第二节 物化城市中人的自由与焦虑 | 第160-171页 |
一、物质镜像中的欲望自由 | 第160-164页 |
二、物化城市中人的存在焦虑 | 第164-168页 |
三、物化城市的欺骗性 | 第168-171页 |
第三节 物质与精神分裂的二元叙事 | 第171-183页 |
一、叙事文本的分裂:叙事视角的叠加和转换 | 第172-176页 |
二、人物塑造的分裂:肯定与否定的游移 | 第176-180页 |
三、“欲望合理”的悖论与表达难题 | 第180-183页 |
第五章 欲望突围与城市家园探寻 | 第183-219页 |
第一节 1990年代以来欲望突围书写的几类主题 | 第184-195页 |
一、物质欲望的突围与精神意义的探寻 | 第184-188页 |
二、重回“性”与“爱”的契合 | 第188-191页 |
三、对现代城市人“根性”的追寻 | 第191-195页 |
第二节 审美想象中的城市家园空间 | 第195-206页 |
一、大都市里的小街巷 | 第196-201页 |
二、作为审美空间的小城 | 第201-206页 |
第三节 欲望突围叙事的人性视点与生命关怀 | 第206-219页 |
一、人性视域中的道德模糊 | 第206-211页 |
二、日常生活里的“真实”与“诗意 | 第211-215页 |
三、对善的发现与信心 | 第215-219页 |
结语 | 第219-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9-241页 |
后记 | 第241-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