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从“英雄”到“个人”--以张承志为个案,论另一种当代文化批评主体
试析网络文学中的“挖坑”现象
危机下的文学图景--论1980年代初以“现代派”理论和小说为表征的纯文学运动
“十七年”时期上海的工人文学创作--暨工人小说家论
论世纪之交的无厘头文化与戏仿文学
文艺探索书系与当代文艺思潮
论新世纪初的网络文学
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80后”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之先锋性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
论现代四川作家的现代性追求
试论中国原创奇幻文学传播与文学网站发展的共生关系
对私人化写作现象的思考
精神圣者的神性追寻之路--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精神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从“思”到“诗”: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还原
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
启蒙主义文论的解析与建构--以夏中义《新潮学案—新时期文论重估》为例
真实与虚假的势不两立--王朔“痞子”文化精神初探
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
从亦步亦趋到试图超越--由“王小波热”引发的仿效性作品分析
透视新世纪《香港文学》--改版后《香港文学》期刊研究
消费文化浪潮下的“李敖现象”
痛苦的转型:张爱玲在1949—1952年
近15年来金门原乡文学略论
出版策划与新时期文学生产--以春风文艺出版社“布老虎”丛书为例
中国文学中的苏联形象(1949—1961)--以《人民文学》为例
冰心作品中的童心意识探析
嬗变与超越--虹影小说的另类女性表达
“80后”文学现象研究
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陌生化
文字狂欢下的酣畅和迷惘--论“80后”写作
思与诗的舞蹈--《马桥词典》中的权力、暴力、诗性
寂寞的声音:冯雪峰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叙述
“文革文学”的一个侧影--《朝霞》研究(《朝霞》丛刊、月刊研究)
论杨绛的幽默
迷魅的吟唱--台湾当代女作家的“鬼话”
论“反右运动”对文学创作的整体影响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
王蒙文化人格论
新时期以来叙事文学中的性别关系研究
“文革文学”中女性形象模式之探微
台湾生态文学研究
乍暖还寒 早春时节--从1978年《人民文学》看文学复苏之艰难
从青春开始的写作--论“80后”文学的崛起
“人民”的文学--从1954年《人民文学》看50年代共和国的文学重建
政治激情与艺术追求的融合--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作家精神现象分析
韩少功:文化寻根的独行者
打工文学研究
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语境与意义维度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