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当代女性写作流变研究
生存与挑战--珠江三角洲新移民文学研究
短信文学论略
《牛虻》1953年李俍民译本中的人物变形
穿越历史的后街--论陈映真文学写作中的政治叙事
论路遥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女性生命体验的独语与对话--论世纪转型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死亡”叙述
生命意识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女性文学的发展
困惑与探寻--论广西三剑客的人文情怀
危机与突围--从文学期刊的生存状况看文学的生态
当代文学观反思研究
中国当代历史文学之史观考察
台湾女性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书写
文化台北的“上海”情结
多重视角观照下的“文革”记忆--从陈若曦、严歌苓、李碧华看海外女作家的“文革”书写
边缘的声音--八九十年代历史文学中的非主流历史观
民间的行走 精神的长旅--张承志与艾特玛托夫创作比较
建国初期《文艺报》研究(1949—1957)
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及性别文化阐释
守护与抗争--论孙犁的退隐意识
论“身体写作”的现代性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都市文学中“自恋”与“自虐”意识批判
寻根文学与精神家园
《朝霞》:“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样板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
被言说的“他者”--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
回归民间--试析当代市民文学的文化价值观
英雄叙事及其演变规律探究
杨克祥作品语言特色研究
论杨绛创作中的人文精神
文学与历史的契合--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史铁生:从残疾身体到健康表达
论“70后”作家在新世纪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
先锋意识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变异
大众文化包围中的“80后”写作
关于九十年代以来文体实验的一些思考
新时期文学作品中比喻的时代特征
宗璞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
寻根之思:审美理想烛照下的审丑表达
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1990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
自由与理性的魅力--论王小波的杂文
共鸣与歧异--“人文精神讨论”话语结构分析
凝练隽永 自然真诚--论冰心晚年的散文创作
都市边缘的舞蹈--以卫慧、棉棉为视点的一种文学考察
另眼看王蒙--论道家思想对王蒙的影响
俗世俗民--范小青的苏州写作
生态文学的新世纪
身体写作的文化价值及其局限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