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4页 |
一、文学期刊的外围生态环境 | 第14-17页 |
二、文学期刊研究的段落划分及与其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17-20页 |
三、文学期刊的理论品格及其性质 | 第20-24页 |
第一部分 文学期刊本体论 | 第24-83页 |
第一章 文学期刊传播与生产的双重身份确认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传媒品格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类别划分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技术力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经营性质的确立 | 第32-35页 |
第二节 艰难的体制创新 | 第35-40页 |
一、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一元化体制 | 第35页 |
二、变化中的痛苦选择:从一元到多元 | 第35-38页 |
三、在文学法则与市场法则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文学期刊的生产力 | 第43-63页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生产力的确认 | 第43-50页 |
一、文学生产力的确认 | 第43-45页 |
二、文学期刊生产力内涵分析 | 第45-47页 |
三、文学期刊的发展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 第47-50页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主体性 | 第50-59页 |
一、文学期刊主体性的三个层面 | 第50-51页 |
二、生产层因素 | 第51-56页 |
三、外围层因素 | 第56-59页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 第59-63页 |
一、主编的更替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60页 |
二、办刊宗旨的变动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三、作家资源储备断裂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61-63页 |
四、体制与机制以及经济分配关系的改变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63页 |
第四章 审美理想的摇摆与归位 | 第63-83页 |
第一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奖 | 第64-69页 |
一、文学期刊自身设奖是其审美追求的体现 | 第64-68页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特征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审美试验 | 第69-73页 |
一、审美试验类型 | 第69-71页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变化 | 第71-73页 |
第三节 从文学的泛审美到文学期刊的泛审美 | 第73-76页 |
第四节 审美的倾斜与归位 | 第76-83页 |
第二部分 文学期刊流变论 | 第83-172页 |
第一章 结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85-116页 |
第一节 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 第86-93页 |
一、作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第86-87页 |
二、文学期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 第87-89页 |
三、文学期刊政治职能的形成及其原因 | 第89-90页 |
四、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价值评判 | 第90-93页 |
第二节 一统时期文学期刊的困境 | 第93-99页 |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期刊的紧密关系 | 第93-96页 |
二、文学期刊的调整及其特点 | 第96-99页 |
第三节 17年时期的《人民文学》 | 第99-116页 |
一、从《发刊词》说起 | 第100-101页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展现 | 第101-106页 |
三、审美风格的演变 | 第106-110页 |
四、虚拟的权力与权力的颠覆 | 第110-116页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转折 | 第116-132页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勃兴 | 第117-124页 |
一、文学期刊逐渐回归自我 | 第117-120页 |
二、文学期刊本体功能的发挥 | 第120-124页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 | 第124-128页 |
一、文学期刊对文学失去热情,改革迟缓 | 第124-126页 |
二、文学期刊的第二次转型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困境的追问及对策 | 第128-132页 |
一、困境的实质 | 第128-130页 |
二、文学期刊市场化及其负面效应 | 第130-132页 |
第三章 解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132-172页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无产化趋势加剧 | 第132-138页 |
一、文学期刊经费窘况 | 第133-134页 |
二、文学期刊自救之策 | 第134-136页 |
三、文学期刊在商业化支配下的主体彰显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越界与扩容 | 第138-146页 |
一、文学及文艺学科的越界与扩容 | 第138-139页 |
二、文学期刊的“改版试验” | 第139-146页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 | 第146-149页 |
一、改变销售策略,理顺销售渠道 | 第146页 |
二、由单一化经营向综合化方向拓展 | 第146-147页 |
三、开展广告业务,尝试产业化运营 | 第147-149页 |
第四节 体制及机制改革 | 第149-156页 |
一、改变经营观念,从人事和分配制度入手进行体制改革 | 第150-151页 |
二、寻找体外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 第151-152页 |
三、转变经营机制,探索期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 第152-156页 |
第五节“改版”的正态效应与负面影响 | 第156-159页 |
一、文学期刊发展的几个重大转变 | 第156-157页 |
二、另类“改版”的警示意义 | 第157-159页 |
第六节 消费社会文学期刊的尴尬境遇 | 第159-172页 |
一、消费文化盛行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二、文学期刊的应对举措 | 第160-172页 |
第三部分 文学期刊趋向论 | 第172-205页 |
第一章 文学职能及作家身份 | 第172-183页 |
第一节 文学被边缘化还是文学的职能被边缘化 | 第172-175页 |
第二节 文学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移与置换 | 第175-177页 |
第三节 文学内部的流变与职能的发挥 | 第177-178页 |
第四节 文学叙述主体身份的变迁与分化 | 第178-183页 |
一、作家身份确认 | 第179-181页 |
二、创作主体的变迁使得媒体对文学的干预加强 | 第181-183页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走向与前瞻 | 第183-189页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化 | 第183-184页 |
第二节 纯文学期刊的文化品格及审美品格的重建 | 第184-186页 |
第三节 消费时代通俗文学期刊的市场潜能 | 第186-188页 |
第四节 创作主体在文学期刊变革中的作用 | 第188-189页 |
第三章 文学期刊对文学的仿生成像与超越 | 第189-205页 |
第一节 传媒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的转换 | 第189-196页 |
一、传媒对文学的演变过程 | 第189-191页 |
二、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 第191-194页 |
三、传媒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意义 | 第194-196页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的关系演进 | 第196-198页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塑造文学经典的能力质疑 | 第198-201页 |
第四节 文学期刊期待第三次复兴 | 第201-205页 |
结语 从文学期刊的擅变看当代文学的演进 | 第205-208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08-210页 |
读博以来(2003.9-2006.4)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210-212页 |
写在最后(代致谢) | 第212-213页 |
附录 | 第213-250页 |
附录1:当代主要文学期刊创办年代 | 第213-215页 |
附录2: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第215-219页 |
附录3: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作品及来源期刊、出版社 | 第219-223页 |
附录4:1978-2000年全国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第223-250页 |
附录5:“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