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世纪初的焦虑 | 第1-11页 |
上编 历史与现实视阈中的“第四种批评” | 第11-68页 |
第一章 为“批评”正名 | 第11-23页 |
第一节 何为批评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批评何为 | 第14-20页 |
第三节 捍卫批评的本质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第四种批评” | 第23-32页 |
第一节 理论与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三种批评 | 第25-29页 |
第三节 “第四种批评”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第四种批评的特征 | 第32-48页 |
第一节 批评立场 | 第32-36页 |
第二节 学术资源 | 第36-39页 |
第三节 批评特点 | 第39-45页 |
第四节 文体风格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第四种批评”的中国命运 | 第48-68页 |
第一节 “五四”前的中国文学批评 | 第48-51页 |
第二节 “第四种批评”的黄金时代(1904-1942) | 第51-57页 |
第三节 被压抑的“第四种批评”(1942-1979) | 第57-61页 |
第四节 “第四种批评”的复苏(1980—) | 第61-68页 |
下编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第四种批评 | 第68-106页 |
第五章 格非 | 第68-78页 |
第六章 曹文轩 | 第78-94页 |
第七章 张大春 | 第94-106页 |
结语 同生共存的繁荣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一:格非访谈录 | 第112-133页 |
附录二:曹文轩访谈录 | 第133-151页 |
附录三:张大春访谈录 | 第151-153页 |
后记 | 第153-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