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动荡时代的人生选择--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及其文艺观和文学创作的生成与转换
周作人的文学道路--围绕“文学店关门”的考察
诗性的追寻--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空间意识
性本爱丘山--沈从文创作中的自然审美研究
林语堂之中西文化观的文学抒写--以《京华烟云》和《苏东坡传》为例
论苏雪林作家批评的多重色彩
周作人与中隐思想
灰色的亚当--论中国现代女作家对于“男性”的认知与书写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
1928-1937年中国现代作家群落现象研究
媒介生态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小说月报》(1910-1931)
湖湘地域文化与茶子花派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论老舍小说的写作技巧
东吴系女作家—施济美研究
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生态视域下的许地山创作
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以《盛京时报》《大同报》《国际协报》文学副刊为中心
20世纪40年代的华南文学--以《文艺生活》(1941.9~1950.7)为个案的研究
沈从文审美批评研究
老舍《文学概论讲义》中的“心”观念研究
延安时期的“鲁迅”与萧军
大众化文学的演变:1917-1949
一座城·一个人·一项事业--毛泽东与延安文艺研究
论巴人的文艺思想
沈从文文学批评研究
张资平和创造社
二十世纪早期同人杂志中人权话语的传播与流变
中国化“易卜生主义”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的影响
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的二重变奏--东北沦陷区作家梁山丁研究
试论《文艺报》与中国城市大众文艺的改造与建构--以电影、连环画为中心(1949年-1952年)
“同人”性的“非同人”刊物--《现代》杂志的定位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在摩登背后: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形象的再认知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莽原》
后百期《礼拜六》研究
“双城”互动中的天津文化(1926-1948)
一个“异质”的文学存在--论许地山的创作特色
丁玲镜像中的“现代中国”--冷战前后的美国丁玲研究述评
战国时代的再发现--40年代大后方文坛的或一侧面
从《国文月刊》看国文教育及其与新文学之关系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书写
政治文化语境下的“去政治化”书写--论20世纪40年代学者散文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南京形象研究(1912-1949)
清末民初女性西游与文学
郁達夫研究--郁逹夫初期文学と日本近代文学の关わり
鼓面上的舞蹈--论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价值
给养与反哺--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下的胡风文学理论研究
一个时代的“奇迹”--蒋光慈革命文学畅销探析
解放区文学创作模式研究--以《白毛女》等文本为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学叙事”
晚年沈从文研究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