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以《盛京时报》《大同报》《国际协报》文学副刊为中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引言第12-24页
 一、 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第12-15页
 二、 走进现代的东北文化与文学第15-18页
 三、 生长在副刊上的东北新文学第18-21页
 四、 研究的空间与意义第21-24页
第一章 民族危难中的艰难前行——“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学(1931-1932)第24-44页
 第一节 沦陷中的东北社会与文化第24-32页
  一、 军事侵略与文化殖民第24-28页
   1. 军事侵略与殖民统治第24-26页
   2. 新闻侵略与文化殖民第26-28页
  二、 热闹的报刊与无语的文学第28-32页
 第二节 异色统治下的文学发展第32-44页
  一、 风雨飘摇中的阵地与队伍第32-36页
  二、 铁蹄下的呻吟与歌哭第36-41页
   1. 艰难挣扎中的日常生活第36-37页
   2. 大众的口味与追求第37-39页
   3. 民族的情感与初露的抗争第39-41页
  三、 杂乱无章的叙事与抒情第41-44页
   1. 尚未自觉的文学意识与艺术第41-42页
   2. 地域文化中的思考与探寻第42-44页
第二章 高压政策下短暂的成熟与繁盛——1933-1935 年的东北文学第44-68页
 第一节 寒冬里绽开的鲜花第44-60页
  一、 紧密的军事侵略与暂时“宽松”的东北文坛第44-48页
  二、 暗——明的希求与征候第48-60页
   1. 与报刊相辅相生的文学社团第48-50页
   2. 以报纸副刊为代表的沦陷区文学——进步文学第50-57页
   3. 以报纸副刊为代表的沦陷区文学——附庸文学第57-60页
 第二节 高扬的民族情感与东北文坛的希冀第60-68页
  一、 沦陷民族的高声“呐喊”——东北作家群第60-62页
  二、 文学的“本真”与“本真”的文学第62-68页
   1. 提升的民族情感第63-65页
   2. 内心深处细腻的触碰第65-68页
第三章 黑土地孕育的坚毅生命——“七、七”事变前夕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5 年末-1937)第68-87页
 第一节 阴霾天空下的孤寂与冷清第68-78页
  一、 威逼下的无奈屈从第68-72页
  二、 文学的饥馑与荒芜第72-78页
   1. 被遏制的反抗声音第72-75页
   2. 曲折求生的文学队伍第75-78页
 第二节 沉重枷锁下无法遏制的反抗声音第78-87页
  一、 质朴土壤下的坚实花果第78-83页
   1. 凸显的反抗意图——顽强抵抗的副刊文学第78-81页
   2. 民族强力的迂回表达——报纸副刊向文学期刊的转变第81-83页
  二、 寒风中抖动的小草第83-87页
   1. 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第83-85页
   2. 文艺派别与文学论争第85-87页
第四章 被冰封的脚步——抗战全面爆发后的东北文学(1937 年后)第87-102页
 第一节 阴云密布的东北文坛第87-93页
  一、 文艺外部“治理”第87-90页
  二、 文艺自身受控第90-93页
 第二节 迂回曲折的东北沦陷区文学第93-102页
  一、 凋零的东北文坛第93-98页
  二、 潜行的民族意识第98-102页
第五章 独特存在的沦陷初期东北文学第102-122页
 第一节 特殊的时空与艰难的脚步第102-116页
  一、 沦陷初期东北文学的特殊语境第102-112页
   1. 艰难的跋涉与生存第102-104页
   2. 迂回前行的东北文学第104-109页
   3. 报纸副刊独特的文学意义第109-112页
  二、 沦陷初期东北文学的独特价值第112-116页
   1. 强烈的民族性与反抗性共生第112-113页
   2. 岩缝中跳动的坚毅生命第113-116页
 第二节 游走在时代大潮中的东北文学第116-122页
  一、 时代的脉搏与东北地域文化底蕴的共鸣第116-117页
  二、 沦陷区文学与东北文学的共生关系第117-119页
  三、 中国现代文学史视野中的东北沦陷区文学第119-122页
结语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0页
附录第130-134页
后记:那灰黄色的世界带来的新风景第134-137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下一篇:《汉书》与汉代《诗经》学--以西汉三家《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