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周文与文艺大众化
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
日本体验与郁达夫前期小说创作论析
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
异度空间的浮沉--《古今》文人心态研究
本土传统的世界主义阐释--对《天下》月刊译介中国古典文学之考察
“接受”视角下的“林语堂热”
被淹没的传统--论林语堂对白居易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论纲
抗战时期郭沫若演讲研究
彭端淑文学创作活动及文艺思想研究
演讲与新思潮的传播--以胡适为中心
民间立场上的语言实践--以白话文运动和“网话文”现象为例
成仿吾与创造社
“五四”女作家的自我书写与建构--论“五四”文学中的女学生形象
《苦闷的象征》与五四新文学
色彩与中国新文学问题
政治话语视域下的1928年革命文学
中韩两国无产阶级文艺大众化论争的比较研究--兼论两者与日本无产阶级文艺大众化论的关系
“革命”何以“浪漫”--论中国现代革命浪漫派小说
现代文学视野下的泰戈尔来华事件研究
《现代》研究
前期创造社作家精神心理研究
左联期刊与左翼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
左翼文学中的“新女性”心理探微(1928-1937)
新文学思潮变迁下的上海期《语丝》研究
《现代》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
传道者的困惑--五四时期到左翼时期的教师文学形象研究
人的自觉与形塑--石评梅创作价值论
从自由走向十字街头后的迷茫--论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转向及精神状态
洵美的寻美梦--探究邵洵美追随十九世纪英法作家的精神轨迹
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观探析
五四时期冰心启蒙姿态与文本投射
论林语堂的幽默观
论左翼文学话语的建构
论革命文学思潮对自由主义作家的影响--以京派作家为例
浅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典型变异--以郭沫若、郁达夫的创作为例
《新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的兴衰
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沈从文文学教育思想初探
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论争中的不谐和音--评“第三种人”胡秋原对庸俗社会学文论的批判
《申报》副刊的两种文学世界(1941-1949)
没有落伍的“落伍”斗士--游离于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刘半农
鲁迅与延安文艺
个性追求与时代追求的矛盾冲突--论王实味与延安文艺
中西交融、返本开新--战国策派史学与文化思想探讨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多伦路的文学现象
地域形象的载体--论鲁迅作品中的民俗文化
梁启超乌托邦思想研究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