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3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24-32页 |
一、 清末民初 | 第24-26页 |
二、 女性的欧美之旅 | 第26-30页 |
三、 欧美镜像 | 第30-3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意义的概括 | 第32-35页 |
第一章 从“囿于闺阃”到“躬谒自由神”——清末民初女性的思想轨迹 | 第35-59页 |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女性的“出走” | 第35-42页 |
一、 救亡与启蒙——仿欧美、倡新理 | 第35-39页 |
二、 撞击与新变——兴女学、开女智 | 第39-42页 |
第二节 女性欧美之旅的实现及其类型 | 第42-55页 |
小结 | 第55-59页 |
第二章 妇女报刊视阈下的“大众化”欧美 | 第59-100页 |
第一节 凸显与遮蔽——合力打造的欧美世界 | 第59-83页 |
一、 从妇女报刊的诞生说起 | 第59-62页 |
二、 妇女报刊的集体建构 | 第62-78页 |
三、 欧美镜像后的自我投影 | 第78-83页 |
第二节 选择与调适——欧美世界的个体镜像 | 第83-98页 |
一、 力主参政与《神州女报》(1912-1913) | 第83-89页 |
二、 视角下移与《妇女杂志》(1916) | 第89-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三章 女性域外传统书写中的欧美世界 | 第100-150页 |
第一节 “身未动,心已远”——女性域外传统诗词创作概观 | 第100-104页 |
一、 较为完整的欧美镜像 | 第100-102页 |
二、 建构异国视界的新功能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早期出洋女诗人的心路历程 | 第104-126页 |
一、 单士厘:接续异域奇葩于中国土壤 | 第104-111页 |
二、 吕碧城:悲悯者的“美”梦 | 第111-119页 |
三、 张默君:“神州”与“湘女”的冲决 | 第119-126页 |
第三节 操习旧体的新女性与文化考察 | 第126-148页 |
一、 写在出国之前:《凤藻》与教会女学生 | 第126-136页 |
二、 王茂漪:异域燃烧的“诗炉余火” | 第136-140页 |
三、 苏雪林:“诗兴飙发”于“郭城”的才女 | 第140-148页 |
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四章 女学生的域外新体创作 | 第150-171页 |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互文中的家国风情 | 第151-167页 |
一、 从中到西:飘泊欧美的鳞爪 | 第151-156页 |
二、 从西到中:异域的焦虑与回应 | 第156-161页 |
三、 兼容中西的文化视野 | 第161-167页 |
第二节 性别之眼与政治世界——简论文体记叙的特色 | 第167-169页 |
小结 | 第169-171页 |
结语 | 第171-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90-191页 |
附录:清末民初(1880—1926)出国女性一览表 | 第191-217页 |
后记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