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打出幽灵塔”--女性与革命视野中的白薇
见证历史的个人书写--论曹聚仁香港时期的现代文坛回忆
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论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解放与束缚--周作人的“人学”观
选择与分化: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研究
启蒙与革命的合力之下--胡风文艺理论研究
沦落与改造--解放区文学中“二流子”形象综论
《文艺复兴》研究
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
1943:张爱玲与海上文学杂志
杨绛的宗教情怀及其文学阐释
政治解冻与文学批评生命的获得
胡风文艺批评风格阐释
国民革命中的宣传与文艺策略
彭兆荪生平交游著述考
周作人与“魏晋风度”
从个体精英向革命大众的转变--论革命文学及其论争的历史意义
世俗社会的传统文人——民国时期范烟桥研究
岸边的守望——东吴系女作家论
论现代文学语言简化现象--以何其芳的文学创作为例
漫文漫画--丰子恺随笔漫画创作关系论
消隐与重构的历史--关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1985—2005)
民国期间被忽略的国学阵地—《青鹤》
1940年代周扬、冯雪峰对《讲话》阐释的差异性研究
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以俞樾、章太炎、周氏兄弟、苦雨斋弟子一脉为中心
五四时期胡适文学思想研究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
重论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
浮沉中的周作人--从舒芜、钱理群的研究看现代学术
何其芳前后期创作转变的原因初探
论胡秋原的自由主义文艺观
刘思谦、戴锦华女性主义批评比较研究
和谐之美--论傅雷文艺思想的特质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探究
传承与创新--分析《浅草》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论语》杂志(前期)现代性探究
老舍早期创作与英国文学
悖谬背后的现代性意蕴--论严复思想的文学启迪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论田仲济文学史著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术贡献
周氏兄弟与“三·一八”惨案
大时代中的青春身影--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学生形象研究
“旗帜”的陨落与“方向”的迷失--试论赵树理“十七年”创作的矛盾性
沉默的大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群体形象研究
“五四”前后翻译文学对创作的影响--以茅盾为例
苦雨斋里的低吟与徘徊--抗战时期周作人言与行的矛盾探析
五四:文学激情下的科学话语
论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两位自由主义学者——胡适与周作人
晋察冀群众文艺运动研究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