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1章 新文学初期现实主义思潮与胡风文学思想的滥觞 | 第12-24页 |
·新文学初期现实主义的理论探索 | 第12-19页 |
·历史的抉择——文学的“进化论” | 第12-13页 |
·“人道主义”文学观 | 第13-15页 |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 第15-16页 |
·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贡献 | 第16-18页 |
·鲁迅的探索之路 | 第18-19页 |
·新文化语境下胡风文学理论的起步 | 第19-24页 |
·作为第二代五四人的胡风 | 第19-21页 |
·胡风文学理论的哲学根基 | 第21-22页 |
·马列主义与日本左翼文化对胡风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2章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艰难掘进与胡风理论体系的形成 | 第24-36页 |
·新形势挑战下五四现实主义的延伸与超越 | 第24-28页 |
·“革命浪漫主义”的冲击 | 第24-26页 |
·“新写实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尝试 | 第26-27页 |
·进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阶段 | 第27-28页 |
·论证中成长起来的胡风文学理论 | 第28-36页 |
·追随巨人踏上“现实主义的路” | 第28-31页 |
·“典型化”探索和“两个口号”论争 | 第31-34页 |
·理论体系初露端倪 | 第34-36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潮的推进与胡风的“现实主义正畸” | 第36-44页 |
·新文学现实主义两种体系的对话 | 第36-39页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阐释 | 第36-37页 |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特色 | 第37-39页 |
·从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演变历程中窥探胡风文学理论之意义 | 第39-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