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鸭跖草异型雄蕊的适应意义研究
刈割、施肥对高寒草甸群落植物性状整合与调整作用的研究
黄土高原主要阔叶林腐殖层土壤对林下灌草植物的现实化感效应
球形棕囊藻诱导性摄食防御策略的研究
查干淖尔退化湖盆湿地植被分布特征与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飞播年限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以正蓝旗为例
氮沉降对长白山苔原带植被影响的实验研究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2070-2099年中国潜在植被研究
大连凤鸣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云南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植被群落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机制
百合科大小依赖性表达的时空格局及其适应意义--以豹子花属和尖果洼瓣花为例
壬基酚在饵料微藻中的积累及其对藻类摄食者的影响
滇金丝猴分布区域耕地布局优化研究
2000-2016年中亚天山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洱海北部湖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及暗丝藻分类学研究
三种典型植被类型下Biome-BGC生态过程模型与遥感观测LAI的数据同化研究
鄱阳湖浮游植物对水位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响应
增氮减水对早春草本植物碳、氮分配的影响
基于时空动态的小兴安岭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异规律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植被恢复特征
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碳沉降研究
种间相互作用与种间功能特征差异、谱系距离关系的检验--以天童乔木幼苗实验为例
黄土丘陵区5种植被土壤呼吸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引种乡土物种对天然灌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模拟增温对长江口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共存种的相对竞争能力与其耐旱特性比较研究
舟形藻的运动行为和觅食机制探究
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灌丛斑块微生境特征及侵蚀调控
秦岭兰科植物区系研究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量区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氮磷供应条件对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运用植物区系质量指数(FQAI)评估放牧对若尔盖湿地生态保守性的影响
松华坝水源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局部光照差异对紫萼传粉者访问,雌性生殖的花粉和资源限制的影响
细叶蓝钟花(Cyananthus delavayi)雌全异株性系统维持的生态学机制
2000~2013年中国陆地植被吸收二氧化碳量模拟及其时空变化
赣抚平原农田沟渠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黄土坡体植被分布效应的调查研究
獐牙菜属两种植物的蜜腺形态与传粉生态
小兴安岭保护区与毗邻区植物多样性对比分析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地理区系与植被类型分析
探究泰山木本植物功能性状间的关系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基于时序NDVI的疏勒河流域植被覆盖分类研究
亚洲中部干旱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000-2012)
基于3S技术的中梁山植被演替识别与演替规律研究
1982-2012年柴达木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时空差异研究
植被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及空间尺度转换研究
南四湖湿地植物群落调查及季节动态分析
基于LSMM的荒漠绿洲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研究--以疏勒河中下游区域为例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