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1.1 种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页 |
1.1.2 种间生态差异与种间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1.1.3 种间功能特征差异、谱系距离与种间生态差异 | 第17页 |
1.2 研究进展及意义 | 第17-21页 |
1.2.1 种间功能特征差异与种间相互作用 | 第17-19页 |
1.2.2 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 | 第19-20页 |
1.2.3 研究类群及方法 | 第20-21页 |
1.3 科学问题 | 第21-2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3-3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3-30页 |
2.2.1 物种选择、种子收集与储藏 | 第23-26页 |
2.2.2 谱系树的构建和确定实验物种 | 第26-27页 |
2.2.3 区组及种植设计 | 第27-30页 |
2.2.4 幼苗移栽及实验地管理 | 第30页 |
2.3 数据测量和处理 | 第30-32页 |
2.3.1 功能特征的测量及因子计算 | 第30-31页 |
2.3.2 植株生长量的测量 | 第31-32页 |
2.3.3 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计算 | 第32页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4.1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 第32页 |
2.4.2 模型筛选及权重计算 | 第32-33页 |
2.4.3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种间功能特征差异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关系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3.2.1 研究区域与概况 | 第35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3.2.3 数据测量与处理 | 第35页 |
3.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3 分析结果 | 第35-42页 |
3.3.1 检验实验处理的差异 | 第36-39页 |
3.3.2 种间功能特征差异与种间负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3.3.3 功能特征差异与种间正相互作用 | 第40-42页 |
3.4 讨论 | 第42-46页 |
3.4.1 种间功能特征差异与种间负相互作用的关系 | 第42-44页 |
3.4.2 种间功能特征差异与种间正相互作用的关系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关系 | 第46-57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4.2.1 研究区域与概况 | 第47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4.2.3 数据测量与处理 | 第47-48页 |
4.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8页 |
4.3 分析结果 | 第48-54页 |
4.3.1 配对种植处理显著性检验 | 第48页 |
4.3.2 群落水平上,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关系 | 第48-49页 |
4.3.3 物种水平上,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关系 | 第49-54页 |
4.4 讨论 | 第54-57页 |
4.4.1 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显著相关 | 第54-55页 |
4.4.2 谱系距离对种间相互作用的预测能力很弱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5.1.1 种间功能特征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 第57-58页 |
5.1.2 谱系距离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 第5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5.2.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8页 |
5.2.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