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语表 (Abbreviations)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湖泊富营养化 | 第10-13页 |
1.1.1 湖泊富营养化概念 | 第10-11页 |
1.1.2 国内外典型富营养化湖泊 | 第11-13页 |
1.2 蓝藻水华 | 第13-15页 |
1.2.1 蓝藻门及蓝藻水华 | 第13页 |
1.2.2 蓝藻水华的防止和治理 | 第13-15页 |
1.3 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 | 第15-19页 |
1.3.1 浮游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1.3.2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因素 | 第16-18页 |
1.3.3 浮游植物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洱海浮游植物及水华蓝藻的演变历史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洱海北部湖湾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22-38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1 采样点分布及采样方法 | 第23-24页 |
2.2.2 叶绿素a的测定 | 第24页 |
2.2.3 浮游植物分析 | 第24-25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3.1 浮游植物的组成及其年度变动 | 第25-31页 |
2.3.2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时空分布 | 第31-33页 |
2.3.3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33-34页 |
2.3.4 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 | 第34-35页 |
2.4 讨论 | 第35-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洱海蓝藻水华暴发的环境驱动分析及其水质评价 | 第38-50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2.1 样点分布及采样方法 | 第39页 |
3.2.2 理化指标及生物因子的测定 | 第39页 |
3.2.3 富营养化评价采用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 第39-40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3.3.1 理化因子的变化 | 第40-42页 |
3.3.2 叶绿素a与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3.3.3 浮游植物优势属与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42-44页 |
3.3.4 浮游植物群落变动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4页 |
3.3.5 洱海水质综合评价 | 第44-48页 |
3.4 讨论 | 第48-49页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洱海暗丝藻的分类学研究 | 第50-64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51页 |
4.2.2 藻株分离和培养 | 第51-52页 |
4.2.3 藻株观察和形态测量 | 第52页 |
4.2.4 超微结构观察 | 第52页 |
4.2.5 藻株D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4.2.6 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产物纯化及测序 | 第53-54页 |
4.2.7 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5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4.3.1 暗丝藻与游丝藻的形态分析 | 第54-57页 |
4.3.2 暗丝藻与游丝藻的分子系统分析 | 第57-60页 |
4.4 讨论 | 第60-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总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