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中梁山植被演替识别与演替规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植被演替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2 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3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数量生态学的中梁山植被演替初探 | 第20-4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第20-29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2.2 野外样方调查 | 第22-25页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2.3.1 演替阶段的划分 | 第29-33页 |
2.3.2 演替系列构建与过程分析 | 第33-36页 |
2.3.3 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 | 第36-37页 |
2.3.4 群落演替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分析 | 第37-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主要植被群落光谱分析与可分性探讨 | 第42-56页 |
3.1 中梁山主要植被群落概述 | 第42-44页 |
3.2 高光谱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44-46页 |
3.2.1 野外光谱实测 | 第44-45页 |
3.2.2 高光谱数据预处理 | 第45页 |
3.2.3 高光谱数据重采样 | 第45-46页 |
3.3 多光谱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46-48页 |
3.3.1 遥感影像及其获取 | 第46页 |
3.3.2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 第46-47页 |
3.3.3 影像像元光谱提取 | 第47-48页 |
3.4 植被群落与非林地地物波谱特征分析 | 第48-52页 |
3.4.1 基于高光谱的植被群落光谱分析 | 第48-50页 |
3.4.2 植被群落宽波段光谱特征分析 | 第50-52页 |
3.5 可分性探讨 | 第52-54页 |
3.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基于OLI影像的植被演替群落分类试验 | 第56-72页 |
4.1 分类方案 | 第56页 |
4.2 传统监督分类试验 | 第56-63页 |
4.2.1 监督分类原理与方法 | 第56-57页 |
4.2.2 训练样本的选取 | 第57-58页 |
4.2.3 分类结果与精度评价 | 第58-63页 |
4.3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试验 | 第63-66页 |
4.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63-64页 |
4.3.2 不同输入向量组合的神经网络分类 | 第64-66页 |
4.4 两种分类方法的比较 | 第66-72页 |
第5章 基于GIS技术的中梁山植被演替图谱分析 | 第72-84页 |
5.1 数据资料与信息提取 | 第72-7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74-75页 |
5.2.1 图谱分析法 | 第74页 |
5.2.2 转移矩阵法 | 第74页 |
5.2.3 质心迁移法 | 第74-7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5.3.1 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谱 | 第75-77页 |
5.3.2 植被恢复演替系列图谱 | 第77-80页 |
5.3.3 植被恢复演替时空迁移图谱 | 第80-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6.1 结论与讨论 | 第84-8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