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共存种的相对竞争能力与其耐旱特性比较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0页
        1.2.1 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竞争在群落演替中的重要性第16-17页
        1.2.3 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策略第17页
        1.2.4 水分胁迫下植物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变化第17-18页
        1.2.5 植物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第18-20页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20-24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0页
    2.2 试验材料第20页
    2.3 试验设计第20-21页
    2.4 试验技术路线及衡水条件下水分胁迫与竞争处理试验设计示意图第21-22页
        2.4.1 衡水条件下的水分胁迫与竞争处理试验设计示意图第21页
        2.4.2 试验技术路线第21-22页
    2.5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22-24页
        2.5.1 试验内容第22-23页
        2.5.2 试验方法第23页
        2.5.3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23-24页
第三章 土壤水分变化对撂荒群落共存种竞争的影响第24-41页
    3.1 相关指标的构建第24-26页
    3.2 不同水分和混植密度条件下群落共存种的生长指标变化第26-28页
        3.2.1 不同水分和混植密度条件下群落共存种的相对生物量第26-27页
        3.2.2 不同水分和混植密度条件下群落共存种的株高生长变化量第27-28页
    3.3 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共存种的竞争效应及群落效应第28-31页
    3.4 不同混植密度条件下各共存种的水分胁迫效应及群落效应第31-32页
    3.5 不同水分和密度条件下各共存种的竞争与水分胁迫累加效应及群落效应第32-34页
    3.6 不同水分和密度条件下各共存种的竞争与水分胁迫协同效应及群落效应第34-37页
    3.7 撂荒群落共存种在高水期的生长差异与低水期死亡率的关系第37页
    3.8 讨论与小结第37-41页
        3.8.1 竞争效应与水分胁迫效应的相对影响第37-38页
        3.8.2 水分梯度上群落共存种相对竞争能力和竞争等级的变化第38-39页
        3.8.3 高水期植物生长差异与低水期死亡率的关系第39-41页
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群落共存种耐旱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第41-52页
    4.1 水分胁迫下各共存种抗氧化系统保护酶活性分析第41-46页
        4.1.1 SOD活性分析第41-43页
        4.1.2 POD活性分析第43-44页
        4.1.3 APX活性分析第44-45页
        4.1.4 CAT活性分析第45-46页
    4.2 水分胁迫下各共存种脯氨酸含量分析第46-47页
    4.3 水分胁迫下各共存种丙二醛含量分析第47-50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50-52页
        4.4.1 群落共存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第50页
        4.4.2 MDA含量与各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关系第50页
        4.4.3 群落共存种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与耐旱性第50-52页
第五章 土壤水分变化对撂荒群落共存种光合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2-63页
    5.1 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群落共存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第52-55页
    5.2 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群落共存种的日平均光合作用特征参数比较第55-58页
        5.2.1 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群落共存种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比较第55-56页
        5.2.2 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群落共存种的日平均蒸腾速率比较第56-57页
        5.2.3 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群落共存种的日平均水分利用速率比较第57-58页
    5.3 群落共存种的水分生态适应类型第58-59页
    5.4 群落共存种日平均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在演替生态位置上的变化趋势第59-61页
    5.5 讨论与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及ESBLs类基因的质粒传播
下一篇:南极黄丝瓜藓(Pohlia nutans)对强紫外辐射的响应及其黄烷酮3-羟化酶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