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近代日本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成因
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科书的分析
从傅斯年攻倒孔祥熙看国民参政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难童教养研究
《新华日报》视野下的战时难民问题
战时陪都重庆防空论述
“二衙门”的最后时光:1945-1949年的青岛市商会研究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
谭平山“科学三民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近代卷烟市场研究(1927-1937)--以企业发展、消费文化、经济危机为中心
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策反工作研究
上海市政府的平民住宅建设(1928-1949)
简论新中国成立前胡愈之的政治活动
湘南学生联合会研究
“满映”与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殖民化电影研究--以导演和作品为中心
1931年-1937年间的萧振瀛
浅析1931-1938胡适的对日主张
论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
李辛白与《新生活》周刊研究
抗战时期美国援华过程中的日苏因素
歙县旅沪同乡会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
抗战时期中共、蒋介石政权、汪伪政权对“民生主义”的认识及后果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桂林学生运动的领导研究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的广告管理研究(1927-1937)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统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八路军军政杂志》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冀南硝盐风潮研究
1931-1937年河南农业科技改良研究
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研究
民国时期钱俊瑞经济思想研究
1934年-1937年《国际协报》副刊思想内容研究
“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满洲移民实边政策”研究
苏联出兵与东北根据地建立问题研究
湖南三民主义青年团组训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巡回审判制度之研究
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
集体记忆的规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如何被建构
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借贷研究
日本关东军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问题考察研究
论“满映”--基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历史考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
20世纪20-40年代林伯渠经济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研究
陕甘宁边区图书出版事业研究
论“五四”价值取向
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光华大学教授群体研究(1925-1937)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