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冀南硝盐风潮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一、冀南硝盐问题的由来 | 第13-20页 |
| (一) 冀南硝盐概况 | 第13-16页 |
| 1、冀南地区的自然条件 | 第13-14页 |
| 2、硝盐的生产过程 | 第14-16页 |
| (二) 冀南硝盐与官盐的对立 | 第16-20页 |
| 1、硝盐的出现及自产自用 | 第16-17页 |
| 2、硝盐产销的扩大及影响 | 第17-20页 |
| 二、硝盐风潮的爆发及其影响 | 第20-39页 |
| (一) 硝盐风潮爆发的原因 | 第20-25页 |
| 1、农村经济的衰落 | 第20-21页 |
| 2、食盐运销制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 3、利益群体的扩大化 | 第22-24页 |
| 4、缉私活动的加强 | 第24-25页 |
| (二) 硝盐风潮的形成 | 第25-35页 |
| 1、“大名惨案”与“南乐之变” | 第25-31页 |
| 2、濮阳盐民暴动 | 第31-34页 |
| 3、两河盐夫联合会的成立 | 第34-35页 |
| (三) 硝盐风潮的影响 | 第35-39页 |
| 1、官盐、私盐对立的加剧 | 第35-36页 |
| 2、社会矛盾的激化 | 第36-37页 |
| 3、农业生产恢复的迟滞 | 第37-39页 |
| 三、根除硝盐风潮的努力 | 第39-49页 |
| (一) “治标”措施 | 第39-45页 |
| 1、《盐法》的制定与颁布 | 第39-40页 |
| 2、缉私整理与加强 | 第40-42页 |
| 3、官商协同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42-44页 |
| 4、盐民救济 | 第44-45页 |
| (二) “治本”努力 | 第45-49页 |
| 1、改良土壤的性质 | 第45-46页 |
| 2、水利设施建设 | 第46-47页 |
| 3、种植经济作物 | 第47-49页 |
| 四、评价及启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