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历史考察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30页 |
一、 选题由来 | 第11-12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11页 |
(二) 选题简介 | 第11-12页 |
二、 选题论证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2-13页 |
(三) 现实作用 | 第13页 |
三、 学术史综述 | 第13-27页 |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 第13-16页 |
(二) 教材的表述 | 第16-17页 |
(三) 各领域对于终极关怀问题的研究 | 第17-27页 |
四、 学术要点 | 第27-28页 |
(一) 选题切入点 | 第27页 |
(二) 新学理视点 | 第27页 |
(三) 学术考量重点 | 第27页 |
(四) 学术辨析焦点 | 第27页 |
(五) 学术探讨难点 | 第27-28页 |
(六) 学术创新点 | 第28页 |
五、 相关界定 | 第28-30页 |
(一) 时间界定 | 第28页 |
(二) 空间界定 | 第28页 |
(三) 内容界定 | 第28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第一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发源 | 第30-50页 |
一、 中共党人对宗教终极关怀的批判 | 第31-39页 |
(一) 中共党人对宗教终极关怀的科学批判 | 第31-34页 |
(二) 中共党人对宗教终极关怀的政治批判 | 第34-39页 |
二、 中共党人对儒家终极关怀的通变 | 第39-45页 |
三、 中共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发扬 | 第45-48页 |
四、 中共党人的终极关怀与革命实践 | 第48-50页 |
第二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凸显 | 第50-63页 |
一、 国内外各种矛盾的重新激化 | 第50-51页 |
二、 中共党人与暴力革命论 | 第51-5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 | 第51-52页 |
(二) 中共党人与暴力革命论的发展 | 第52-54页 |
三、 中共党人与武装斗争 | 第54-59页 |
(一) 血雨腥风的大屠杀 | 第54-57页 |
(二) 武装斗争的确立 | 第57-59页 |
四、 革命烈火与中共党人的终极奋争 | 第59-63页 |
(一) 中共党人与阶级斗争 | 第59-61页 |
(二) 中共党人与民族救亡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中共领袖的终极关怀 | 第63-81页 |
一、 早期领袖的终极关怀 | 第63-69页 |
(一) 陈独秀的终极关怀 | 第63-65页 |
(二) 李大钊的终极关怀 | 第65-68页 |
(三) 瞿秋白的终极关怀 | 第68-69页 |
二、 开国领袖的终极关怀 | 第69-75页 |
(一) 毛泽东的终极关怀 | 第69-71页 |
(二) 周恩来的终极关怀 | 第71-74页 |
(三) 刘少奇的终极关怀 | 第74-75页 |
三、 军事领袖的终极关怀 | 第75-81页 |
(一) 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 | 第75-78页 |
(二) 为国家民族而不屈献身 | 第78-81页 |
第四章 中共英烈的终极关怀 | 第81-107页 |
一、 “烈士”称号的演变 | 第81-82页 |
二、 英烈的终极关怀 | 第82-86页 |
三、 终极关怀与中共著名英烈的革命实践 | 第86-107页 |
(一) 英烈个人 | 第86-99页 |
(二) 英烈集体 | 第99-107页 |
第五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高扬 | 第107-138页 |
一、 中共党人对烈士的哀思与褒扬 | 第107-129页 |
(一) 追悼会的召开 | 第107-110页 |
(二) 纪念性建筑物的建造 | 第110-127页 |
(三) 烈士人物传记的撰写 | 第127-129页 |
二、 中共党人对烈属的优抚 | 第129-138页 |
(一) 革命时期的优抚 | 第130-134页 |
(二) 建国初期的优抚 | 第134-138页 |
第六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凝聚 | 第138-157页 |
一、 中共党人精神信仰的构塑 | 第138-142页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 第138-14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第140-142页 |
二、 中共党人革命精神的培育 | 第142-145页 |
(一) 牺牲精神与新英雄主义 | 第142-143页 |
(二) 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 | 第143-145页 |
三、 中共党人革命原则的界定和强化 | 第145-151页 |
(一) 入党誓词规定 | 第145页 |
(二) 党的章程约束 | 第145-146页 |
(三) 加强党性修养 | 第146-147页 |
(四) 厉行整风肃奸 | 第147-151页 |
四、 中共党人革命精神、信仰的意识形态化 | 第151-157页 |
(一) 政治理想的内化 | 第151-152页 |
(二) 道德观念的认同 | 第152-153页 |
(三) 文学艺术的宣传 | 第153-155页 |
(四) 阶级与人生观的教育 | 第155-157页 |
结论 | 第157-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9-180页 |
后记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