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本文的研究视角与写作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青岛商会与"二衙门" | 第21-36页 |
一、"二衙门":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产物 | 第21-25页 |
二、失势:抗战期间的青岛特别市商会 | 第25-31页 |
三、最后时光:四十年代中后期青岛市商会活动的时代背景 | 第31-36页 |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青岛市商会的复员与重建 | 第36-54页 |
一、抗战胜利前后青岛市商会的复员 | 第36-42页 |
1、抗战期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对商会的打击与拉拢 | 第36-39页 |
2、抗战胜利前夕商会的改选与复员准备 | 第39-41页 |
3、抗战胜利之初商会形式上的复员 | 第41-42页 |
二、抗战胜利后青岛市商会的重建 | 第42-54页 |
1、青岛市商会整理委员会的设立 | 第42-46页 |
2、青岛市商会的整理与重建 | 第46-51页 |
3、青岛市商会重建背后的派系斗争 | 第51-54页 |
第三章 青岛市商会重建后的组织与治理结构 | 第54-77页 |
一、青岛市商会的组织网络结构 | 第54-65页 |
1、青岛市商会的组织结构与权力运作 | 第54-59页 |
2、青岛市商会的基层组织网络 | 第59-65页 |
二、青岛市商会的经费问题 | 第65-77页 |
1、商会经费的来源、分担及征收 | 第65-72页 |
2、商会经费收支过程中的矛盾 | 第72-77页 |
第四章 青岛市商会经济职能的发挥 | 第77-115页 |
一、推行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法令 | 第77-89页 |
1、传达执行各项政令法规 | 第77-80页 |
2、研究执行各项经济政策与法令 | 第80-83页 |
3、协助政府筹募各类款项物资 | 第83-89页 |
二、维护工商界的经济利益 | 第89-100页 |
1、调查反映工商疾苦 | 第89-92页 |
2、吁请政府减免不合理税捐 | 第92-97页 |
3、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 第97-100页 |
三、稳定和规范地方商业秩序 | 第100-115页 |
1、努力克服战后的商业流弊 | 第100-105页 |
2、调解商业纠纷 | 第105-108页 |
3、配合政府进行物资统制与平抑物价 | 第108-115页 |
第五章 青岛市商会的政治参与 | 第115-140页 |
一、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第115-129页 |
1、抵制惩治"汉奸"运动 | 第115-120页 |
2、房地产权之争 | 第120-129页 |
二、参与国家与地方的政治活动 | 第129-140页 |
1、积极参与各种请愿活动 | 第129-133页 |
2、积极参与地方政治 | 第133-140页 |
第六章 青岛市商会社会职能的体现 | 第140-164页 |
一、展开对外社交活动 | 第140-149页 |
1、积极参与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 第140-145页 |
2、处理工商分野及商会改选的善后事宜 | 第145-149页 |
二、参与各类教育活动 | 第149-158页 |
1、筹办商业职业学校 | 第149-153页 |
2、办理献馆献校捐款事宜 | 第153-158页 |
三、参加各项社会活动 | 第158-164页 |
1、救济灾民与商会会员 | 第158-162页 |
2、参加植树活动 | 第162-164页 |
结语 社会大变局中的商人组织 | 第164-174页 |
一、1945—1949年的青岛市商会的历史定位 | 第164-167页 |
二、社会大变局中"二衙门"的历史命运 | 第16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8-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