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借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7-18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9页 |
·相关学术回顾 | 第9-14页 |
·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5-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第2章 民国时期江西乡村经济概况 | 第18-28页 |
·民国时期江西农村经济的破产 | 第18-19页 |
·民国江西乡村借贷概况 | 第19-26页 |
·负债率 | 第20-23页 |
·负债额 | 第23-25页 |
·借款来源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民国时期江西乡村传统私人借贷 | 第28-57页 |
·传统私人借款来源分布 | 第28-32页 |
·私人借贷分类—按借贷内容、方式以及用途分类 | 第32-54页 |
·现金借贷与实物借贷 | 第32-41页 |
·信用借贷、抵押借贷与预卖 | 第41-51页 |
·消费性借贷与生产性借贷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4章 民国江西民间信用组织 | 第57-119页 |
·民国江西乡村传统信用组织 | 第57-96页 |
·民国江西典当业 | 第57-80页 |
·民国江西乡村合会 | 第80-96页 |
·民国江西乡村新式信用组织 | 第96-116页 |
·以银行为核心的江西近代乡村借贷体系结构 | 第97-98页 |
·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载体之乡村新式借贷体系的形成 | 第98-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5章 乡村借贷原因 | 第119-155页 |
·直接原因:家庭收入入不敷出 | 第119-123页 |
·本质原因 | 第123-151页 |
·传统乡村生产方式的破坏 | 第123-133页 |
·传统乡村生产关系的恶化 | 第133-142页 |
·近代外贸的失败 | 第142-144页 |
·货币金融问题 | 第144-148页 |
·天灾人祸 | 第148-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5页 |
第6章 民国江西乡村借贷高利率探讨 | 第155-173页 |
·传统时期高利贷的表现形似及其特征 | 第155-160页 |
·传统乡村蕴藏高利贷的经济载体 | 第156-157页 |
·传统乡村高利贷的表现形式 | 第157-158页 |
·乡村高利贷的一般特征 | 第158-160页 |
·传统观念中的高利贷 | 第160-165页 |
·传统民间观念中对高利贷的看法 | 第160-161页 |
·马克思理论中对高利贷的看法 | 第161-162页 |
·传统观念中对高利贷界定的局限性 | 第162-165页 |
·理性视野下的民间借贷高利率 | 第165-171页 |
·从社会性质看民间借贷高利率存在的合理性 | 第165-166页 |
·从市场角度看民间借贷高利率存在的合理性 | 第166-169页 |
·从风险成本看民间借贷高利率存在的合理性 | 第169-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1页 |
后记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