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研究
沙基惨案研究
新桂系时期广西中学校刊研究
剿匪与自治:20世纪30年代宛西地区权势转移与乡村建设研究
云南抗战军属优待研究
邮工团体与邮工政治:汉口邮务工会研究(1932-193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物法规研究(1928-1937)
山东抗日根据地钱物体系研究
从“吃饭第一”到“宁可饿死”战后北平学人的经济生活与政治抉择(1945-1949)
汪伪政权的三民主义论调研究
1920年河南“易督”研究
长沙基督教青年会社会服务研究(1913-1945)
四川阆中回族抗战研究(1937-1945)
抗战时期河南沦陷区的新民会研究
《中华民国土地法》及其施行情况述论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庙产风波与官僧博弈
乡籍文化与关系网络:无锡旅泸同乡会研究(1924-1954)
“五四”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者的“中华民族”观研究
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研究
《市政全书》研究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各省卫生处处长群体研究(1937-1945)
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关系研究(1924-1949)--以党建为视角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研究
旅大支援解放战争研究
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水灾治理研究
重塑与认同:《新华日报》对中共的宣传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再研究--以原因、影响为重点的探索
近代陕西城市经济发展变迁研究
抗战初期苏联援华的“Z计划”及两次援华“低潮”研究
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冀南红枪会组织结构及其分化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青年救国会研究
艺术运动社研究
民国后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与基层社会(1937-1949)
陕甘宁边区移难民问题研究(1937—1946年)
日伪时期河南铁路殖民化研究
《时代精神》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动员
抗战时期平津地区慈善义演研究(1937—1945)
中共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问题研究
战后滞留中国的日本人遣返研究
民族危机下的徐汇中学校园生活考察(1931-1937)
战时浙江电信行政研究(1937-1945)
全面抗战时期浙江工业布局的变迁
文人汉奸林柏生研究
《东方杂志》关于灾荒救济的报道与讨论研究(1904-1937)
吴宓留美与其文化保守思想的形成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绥远实业档案研究
抗战时期国际医疗援华研究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的群众武装研究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县长研究
日伪时期“满铁”控制下的东北汽车运输统制体系研究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